从“七普”数据看人口与城市发展规律趋势
随着全国各地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相继出炉不难发现,人口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没有变,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没有变,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的趋势没有变。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但人口规模、人口分布等一系列变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如何理解当前的人口变动现象?其中存在怎样的规律与特征?对成都又有怎样的启示?
成经智库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兰蓓围绕“七普"数据,从人口集聚,人口流动规模和人口与城市发展规律趋势三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访谈。编者整理、节选以下精彩访谈内容,以飨读者。
成经智库:“七普”数据显示,此次人口增量最大的省份前五位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合计人口增量占全国人口增量的68.02%;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西部地区占27.12%,分别较2010年上升2.15个百分点和0.22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口占比则分别下降0.79、1.2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相较2010年“六普”数据,一些中西部省会城市人口增量甚至超过全省人口增量,尤其是成都,常住人口规模增加了581.89万人,成为我国第四个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基于此数据,可以发现怎样的人口集聚趋势呢?
陆铭:“人口集聚伴随着人均平衡,人口向少数地区集中,反而有利于人均GDP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平衡。”
陆铭认为,区域发展正在从“集聚中走向平衡”。人口集聚并不是坏事,从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来看,人口集聚与劳动力流动带来的是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持续提高。人口集聚伴随着人均平衡,人口向少数地区集中,反而有利于人均GDP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平衡。
根据最近二十年的数据分析,即使是从广东、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内部的数据来看,城市间人均GDP的差距也在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陆铭指出,人口仍会进一步向发展条件更好的地方集中,从地区层面来看,人口将更加向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动力较强的城市及其周边集中。
兰蓓:“成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是城市能级持续向上发展的结果。”
在兰蓓看来,人随着产业走,成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是城市能级持续向上发展的结果。通常,我们用“经济–人口比”(简称R指数)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聚集与人口聚集的不匹配程度,R指数越高意味着该城市在区域中具有相对更高的经济集聚水平,城市人口扩张潜力就越大。2010-2020年,成都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从1.38%提高到1.74%,人口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从1.10%提高到1.48%,R指数始终大于1。
兰蓓认为,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其核心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在全国的经济比重也将进一步提高,可以预见未来较长时期仍将进一步集聚人口,形成与经济规模高度匹配的人口规模。
成经智库:“七普”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仍在大幅增长,2020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3.76亿人,较2010年增长69.73%,大大超出了之前预计的2.7-2.8亿人,这意味着什么?
陆铭:“全国‘七普’数据再次证明了人口流动趋势不会减缓和逆转。”
陆铭表示,现在很多人有一种想法:劳动流动是短期的,当下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未来产业升级后城市就不需要这些人口了,这完全没有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全国“七普”数据再次证明了人口流动趋势不会减缓和逆转,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市产业越升级,越会在生产、生活两个环节带来劳动力需求。产业升级会带来辅助岗位的需求,如环卫、保安。生活方面也有大量消费性服务业的岗位需求,如家政、餐馆服务员等。
针对当前有声音担心城市人口增长后公共服务资源“不够用”,陆铭认为不能只看到人口增长带来更多公共服务的需求,更要看到人口增长带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税收的增加。
兰蓓:“公共服务更为优质、区域交通更为畅达、城市环境更为宜居、生活成本更为适当的城市必将成为人口迁入的‘热门地’。”
再来看成都这座十年间流动人口增加了428万人的城市,兰蓓指出“那些公共服务更为优质、区域交通更为畅达、城市环境更为宜居、生活成本更为适当的城市,在人力资源流动日益自由、家庭化迁移特征显著、候鸟式人口移动规模不断扩大等趋势下,必将成为人口迁入的‘热门地’”。
近年来,成都加快公园城市建设,营建高品质生活场景,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城市吸引力持续提升,人口净流入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外地人“蓉漂”、川才“蓉归”、本地大学生“留蓉”日益增多,成都已成为承载越来越多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城市。与此同时,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外来人口的持续流入,对进一步扩大成都的人力资本存量、稳定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增添城市消费活力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都将每年4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六设立为“蓉漂人才日”
成经智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我们进一步审视人口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契机,对成都这座常住人口2093.78万人,流动人口846万人的超大城市来说,在人口与城市发展规律趋势下,应重点关注些什么呢?
陆铭:“顺应人口发展趋势、服务业发展趋势,深化改革,让城市兼具活力和宜居两个发展目标。”
陆铭认为,在中国一些核心大城市及周边的都市圈范围之内,人口增长的极限还远远没有到来。关于成都,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要准确把握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要顺应人口增长趋势,建立公共服务和常住人口挂钩机制,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覆盖到常住人口,包括大量教育水平不高、但是在成都已经稳定就业和居住的人口。
另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成都的服务业发展也越来越重要,城市的空间规划、各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要考虑到怎么顺应服务业发展的趋势,让城市兼具活力和宜居两个发展目标。
兰蓓:“进一步提高两个‘适配度’,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更有质量。”
兰蓓根据十年来成都市常住人口分布呈现出的一些新特征,提出成都应进一步提高公服设施配置与人口分布、人群分布之间的适配度,如新区新城作为未来新增人口重要承载空间,应重点针对不断集聚的创新人群、精英人群,在建设高品质、现代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注重打造多层次的创新活力空间、开放性的社交空间;新都、双流等人口规模大、增长快的城区,应重点针对高度集聚的产业人群,注重文化、教育、体育等综合性服务设施覆盖率,加大技能提升、就业培训、青少年培训、托育托幼、体育健身等普惠性服务供给。
新都香城体育中心效果图
兰蓓指出,还应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效率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的适配度,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从发展布局、发展方向上做好前瞻谋划,加大对人力资本服务业园区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人力资本存量优势向人力资本效率优势转变,推进人力资本服务业从服务人向服务城拓展。
访 谈 嘉 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