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
智慧调度平台”研发单位真实情况的声明
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刘军伟:新发展格局下 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路径建议

2021-06-01 浏览量:2056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面向“十四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成都等内陆城市进一步拉进国内国际循环体系中;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战略部署,也让这些城市迎来更多政策利好和发展机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瞄准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目标,成都应当如何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为城市未来发展聚势谋局?

  5月22日,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军伟在2021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发展论坛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都)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解读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现状与关键,并据此提出路径建议。


1622526815447098794.png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提升国家或区域中心城市提升枢纽功能能级,强化衔接转换效率,建强高能级平台体系,增强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辐射服务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理应发挥畅通国民经济内循环和链接全球经济外循环的引领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筑吸引国内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进而迈向世界城市。


1622526944393088604.png


  在聚焦枢纽通道链接力方面,成都地处中欧航线和亚欧大陆桥中点,国际航空枢纽相对领先,国际铁路港及国际班列优势突出;互联网活力较强,但通信基础支撑有待夯实。


1622526965650028667.jpg

图1  中欧班列-蓉欧快铁


  在开放平台支撑力方面,成都开放平台体系构建相对完善,尤其综合保税区建设质效突出,但开放平台体系整体支撑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1622526986924084717.jpg

图2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


  在开放经济竞争力方面,成都开放经济在中西部城市中排名前列,高能级企业集聚优势明显;对外贸易、外资引进在中西部领先,但与北京、上海等沿海城市差距较大。


1622527018244047043.png

图3  2019年成都与主要城市实际利用外资对比

(数据来源:各城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资源要素运筹力方面,成都资源要素运筹力在中西部城市中领先优势明显,与中西部城市相比,成都在金融科技方面表现突出,并且在人才指数上同样保持较高水平,同时成都正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策源能力加速提升。


1622527125612078455.png

表1  2020年国内主要城市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情况

(资料来源: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29》)


  在国际交往影响力方面,成都对外交往“朋友圈”拓展较宽,海外影响力和关注度较高,但高端国际展会举办与东部城市仍有差距。


1622527169162043463.png

图4  2016-2020年成都领事机构、国际友好城市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情况

(数据来源:2016-202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622527220475057954.png


  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是成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成都最终要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对表全球城市评价标准,发现会计、广告、金融、保险、法律和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构成了主要评价指标,正是这些生产性服务助力全球城市提升能级,赢得全球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1622527258795069306.png

表2  全球城市评价标准的变化

(资料来源: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编著的《上海2035 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形成国际供应链核心城市。通过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供应链的关系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以其对全球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科技流、商流的促进与配置,直接作用于供应链体系,可以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成都运筹供应链、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现实所需。

  综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未来迈向世界城市的关键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对国际供应链中科技流、资金流、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配置力和主导权,对外在国际供应链中占据关键位置、融入国际大循环,对内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引领构建区域供应链体系、融入国内大循环,从而构建以成都为核心的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1622527283561068453.png

图5  成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示意图


1622527311229063350.png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需要加快集聚生产性服务企业或机构,并针对这些企业或机构所需,做强平台枢纽功能和供应链管理功能,为其运筹全球市场和资源要素提供便利。具体来说,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为集聚生产性服务业机构提供条件或基础。

  在建强高层次开放平台方面,争取设立更多开放功能平台,提升成都对国际国内资源要素集聚运筹能力。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别合作园区等平台要发挥相应功能,形成错位协同的发展合力。


1622527342723043174.jpg

图6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


  在建设高效率枢纽体系方面,通过强化亚蓉欧航空枢纽功能、强化泛欧泛亚陆港枢纽功能、提高枢纽衔接转换效率等,增强枢纽链接全球、辐射区域的功能,提升内外衔接效率。

  在打造多向度战略大通道方面,通过构建通达全球、中转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航线网络,构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陆海大通道格局等,提升对外畅达全球能力和对内网络化连接水平。


1622527376862015328.jpg

图7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在构建供应链服务新网络方面,通过推动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协同联动发展,加快构建以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为主要支撑的高能级平台体系等,发挥成都生产性服务业量多质优的优势,加快构建引领四川、成渝地区的供应链服务网络。


  原文发布于《每日经济新闻》,有删改。

  文中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成都日报。


1622527407918054339.png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