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
智慧调度平台”研发单位真实情况的声明
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掘金千亿“城市矿山”!成都如何抢占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新蓝海?

2025-07-31 浏览量:435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0-.png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潮”渐近。近期,国家及四川层面密集谋划部署,加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和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大市,迎来市场需求释放和政策红利双重利好,抢占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高地大有可为。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员”基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现状的深度剖析,结合国家与省级层面的新要求、新部署,全面挖掘成都发展机遇,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成都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标题(1).png


(1)市场空间:千亿级赛道加速开启


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量级取决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国内新能源汽车于2014年驶入市场化“快车道”,自此一路高歌猛进,截至2025年4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500万辆,渗透率已达到51.5%,较2014年7.5万辆的销量实现了指数级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

根据工信部等相关部门规定,自2016年起乘用车生产企业需对电池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截至2024年年底,首批享受质保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到达“8年质保周期临界点”,进入集中退役期。根据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82万吨,2028年起将突破400万吨,对应回收行业产值将跃升至2800亿元,形成“五年5倍激增”的千亿级赛道。


2-图表(1).png


(2)市场主体:“小、散、乱”特征突出


从企业数量与规模来看,近十年来,受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以及资源回收利用需求增长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企业注册量快速增加。截至2025年5月,国内现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企业超17万家。然而,工信部累计公告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仅156家,占比不足1‰;大量企业以无资质的“小作坊”形式存在,采用“手工拆解+露天堆放”粗放经营模式。

从企业竞争格局来看,小作坊高价抢货、野蛮拆解、暴利转卖导致“正规军无米下锅”,《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白名单”锂离子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产能达423.3万吨/年,可2024年实际回收量仅65.4万吨,产能利用率低至15.5%。


3-图表(1).png


(3)技术路线:“梯次利用+拆解回收”双规并行


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主要是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两条技术路径。梯次利用技术多场景应用加速落地,试点探索深入推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是指将退役后仍保有60%~80%初始容量的动力电池,经过拆解、检测、筛分、重组等技术处理,降级应用于电池性能要求较低的场景,实现“物尽其用、适材适用”。当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主要针对磷酸铁锂电池¹,已在储能调峰(如微电网、光储系统)、基站备用电源、低速交通工具(电动三轮车/物流车)等场景形成规模化落地趋势。

拆解回收技术完备性高,加速向多维纵深突破。目前,动力电池拆解回收²已形成以湿法回收为核心、火法回收为辅助、直接再生为前沿的技术体系。其中,国内企业湿法回收技术指标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火法回收技术通过引入等离子体等新技术,实现持续优化升级;直接再生技术在固态烧结、溶剂热修复等细分技术上不断取得进展,有望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4-图表(1).png


5-标题(1).png


(1)国家层面全方位促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纵深发展


国内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早在2007年便启动相关政策布局。进入2025年,国家层面进一步加码政策支持引导力度,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从全链条管理机制、法治化监管手段、标准化体系建设等维度提出具体实施路径。随后5月,工信部召开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专班首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的三大重点任务。

国家顶层设计部署与工信部牵头成立全国工作专班机制,彰显了国家系统整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乱象的坚定决心,也标志着行业正式纳入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实现从局部试点探索迈入全面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新阶段。


6-图表(1).png


(2)四川层面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推动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加速发展


四川是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省,也是全国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布局较为完整的省份之一。为抢抓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潮”机遇,打通动力电池产业链“最后一公里”,2025年4月,四川率先在全国出台首个省级管理办法《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从谁来回收、怎么回收、怎么利用等维度构建起省级层面的制度框架。紧接5月,省经信厅联合商务厅等七部门召开政策吹风会,对管理办法进行深度解读与实施动员;省经信厅协同省科技厅等9部门印发《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区域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依托成都、宜宾、德阳等产业集群优势,打造集回收、拆解、再制造、梯次利用于一体的区域中心,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与区域联动,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从省级管理办法的率先落地到区域中心建设方案的同步推进,释放出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鲜明信号,也有力推动全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从分散式发展迈向统筹规划、系统推进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7-图表(1).png


(3)成都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迎来政策春风


在国家与省级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成都作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市,正迎来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黄金机遇期。具体来看:

一是成都被明确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三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区域中心之首,有望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网络的核心枢纽;二是国家层面“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赋予每块电池‘数字身份证’”的硬性要求,成都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有望率先成为全链条监管示范标杆;三是国省两级政策聚焦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成都汇聚四川大学、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科研力量,在电池材料再生等技术研发已有突破,政策推动下有望加速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参与国家强制标准制定,成为技术与标准高地;四是国家“培育标杆企业”与四川“白名单”企业培育机制,为成都规范企业带来优先扶持、资源整合和做大做强的良好契机,有望催生行业龙头。


8-标题(1).png


(1)强化区域中心建设,打造西部回收枢纽


加速区域中心实体化建设。支持成都雅骏新能源、长虹润天能源联合越驰九天、品胜电子、中鑫凯盛新材料等组建“1+N”联合体,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堂经济开发区等具备产业基础的区域,规划建设集“回收中转、智能仓储、安全拆解、梯次利用、再生材料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数据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中心。

构建“1+N”高效回收网络。借鉴深圳“分散收集—集中处理”模式,以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联动青白江铁路港、双流航空港等物流枢纽,探索建立“市级综合回收中心-区级分拣基地-社区回收网点”三级网络。


(2)强化全链路智慧监管,构建数字治理标杆


加速构建全流程数据监管体系。联合在蓉电池生产商、整车厂,率先在成都市场推广并应用动力电池唯一编码(数字身份证)。建立“新车准入-编码赋码”联动机制,将编码合规性纳入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年审与新车上牌审核流程。明确要求市内所有回收、拆解、利用企业实时、准确上传电池编码、数量、流向、处理过程等关键数据,强化流通环节数据治理与管控。

创新监管模式与机制。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整合经信、生态环境、交通、商务等部门数据,共享运输车辆轨迹、企业排污监测、电池出入库记录,实现监管信息互通。基于区块链数据构建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对回收量、处理合规性等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将信用评级与政策扶持、“白名单”企业申报等挂钩。


(3)攻坚技术标准高地,抢占产业制高点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支持四川大学、成都工业学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相关高校院所与在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等,针对电池拆解分选、关键材料提取等环节开展核心难点技术攻关。以技术招商为手段,锚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需求,定向招引欧阳明高等专家团队。探索设立市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孵化与中试基金”,支持实验室成果在蓉进行中试放大和产业化验证。

构建标准体系竞争优势。鼓励在蓉科研机构、检测认证机构、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制定修订锂电池安全技术规范、绿色设计标准、碳足迹核算等国家强制性标准,推动成都技术方案成为行业基准,提升在全国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4)培育白名单龙头,构建集群竞争优势


培育行业领军示范企业。构建“市级培育库-省级白名单-国家级白名单”三级梯度培育路径,对入选市级培育库企业给予土地、信贷、税收等政策包支持,靶向扶持冲击省级/国家级白名单认证。鼓励兴蓉环保、长虹润天能源、成都雅骏新能源等有实力的在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做优做强。

促进产业链垂直整合与集群发展。推动吉利、一汽等本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与回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在蓉回收企业与梯次利用企业、再生利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9-图表(1).png


10-作者简介(1).png


11-作者简介1(1).png


文中部分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企查查数据库、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你还为新能源车充电焦虑吗?大招来了!》、中国经营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 电池安全焦虑如何破局?》、经济日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调查》。

文中注释说明:

1. 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长(3500次以上)、容量衰减缓慢。

2. 动力电池拆解回收是指对完全退役(容量衰减至60%以下)或无法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通过化学、物理或生物技术分解提取有价金属(锂、镍、钴、锰等),重新制成电池原材料或新产品的资源循环过程。


9-(1).png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