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青年代表在“发改青年行·产业青年说”现场活动中作交流发言
7月24日,由市发展改革委与成都产业投资集团联合举办的“发改青年行·产业青年说”调研交流活动顺利举行,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团支部积极参与活动策划组织并派员参加。活动中,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杨磊和机关及直属单位40余名青年代表一行先后来到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都市低空交通管理服务中心、四川省制造业智改数转赋能平台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阵地,详细了解企业、科研机构在研发创新、场景应用、平台运行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生动实践,走进一线感受成都创新的澎湃活力。
在活动的交流分享环节,我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员宋瑶、低空经济产业研究员罗雨作为青年代表,分别就“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研究领域进行主题发言。
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员宋瑶进行分享
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宋瑶提出,当前AI大模型的竞赛正在从“以数据为中心”的扩大规模、提高参数,向探索差异化应用方向拓展。人形机器人作为AI大模型的最佳终端载体,已成为构建人工智能落地商用闭环的重点。2024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进入了拟人运动技术集中突破和工业应用初步试水的关键阶段,并迎来整机产品“井喷期”。成都在整机研制领域已彰显出集聚态势,发布了“贡嘎”系列、天行者1号、通天晓等多款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同时还具备AI大模型、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基础雄厚的配套优势,以及“工业+消费”应用场景丰富的规模化商用潜力空间。宋瑶建议,未来成都抢占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应积极把握以“用”促“研”、以“用”促“造”两大关键,加速构建起人形机器人“成都研+成都造+成都用”的发展生态。
院低空经济产业研究员罗雨进行分享
聚焦“低空经济”产业,罗雨提出,低空经济的关键是让各类低空飞行器在生产作业、交通运输、文旅体娱、公共服务等领域“飞起来、飞得久、飞得稳”。从典型应用场景的成熟度来看,国内低空飞行活动在农林植保、消费级航拍等场景已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其他场景普遍还处于示范推广或技术验证阶段,其中,低空物流、低空载人将成为未来5~10年的核心增长点。成都目前在低空经济上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低空飞行器产品矩阵、多层次通用机场以及持续拓展低空空域的体制机制。罗雨建议,未来成都应遵循“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飞行应用思路,有序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一是围绕医疗物资配送、乡镇物流配送进行规模化推进;二是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逐步推进载人低空飞行;三是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延伸布局核心零部件制造。
自2025年起,为加快产业研究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我院创新实施了“产业研究员”工作机制。各领域的青年产业研究员积极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发展方向,深入开展研究。目前,在人工智能、先进能源、现代物流、轨道交通等领域已形成初步成果,并发布在成经智库开设的“智观产业”专栏中。通过此次调研交流活动,我院青年产业研究员纷纷表示对成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决心与路径有了更深体会。接下来,我院将以“敏感敏锐、立说立行、创新创造、认真较真、实干实效”的工作作风,持续加强对产业前沿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调查研究,不断提升政策理论素养和分析研究能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为成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多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