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模大战”开启商业应用下半场,软件成为构建AI产业闭环的“前锋”
2024年是A1技术大爆发的一年,AI领域经历了从大语言模型到视频生成、具身智能等多方面的飞跃,但同时,ChatGPT所引发的热潮,以及大模型能力快速增长带来的兴奋感,逐渐被一种新的现实主义取代,新一年的AI发展亟须回答一个问题:在卷完规模参数后,应该走什么路线?而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AI公务员”“Cursor”等AI领域2025年频发的热点事件中找到答案。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员”立足行业热点事件,结合以软件为“前锋”促进大模型落地应用的行业发展趋势,对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事件一:2025年春节后,深圳基于国产大模型DeepSeek打造的70名“AI公务员”上岗持续引爆媒体头条,该模式引发北京、杭州等30个城市快速跟进,带动国产政务大模型市场规模单季增长230%,不仅颠覆传统政务流程,更推动政府职能向“AI执行+人类决策”的智慧治理模式演进。
深圳市福田区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
事件二:苏州语灵科技凭借其核心产品Dify.AI(一款开源LLMOps平台,为AI应用提供从构思、开发到部署、监控的基础设施,能够帮助开发者更简单、更快速地构建AI应用),在仅成立18个月时就获得阿里云投资,年初完成第三轮融资。截至2025年7月15日,Dify.AI在开源社区GitHub获得超过10万颗星,跻身全球开源项目Star数排名前100,成为全球开发生成式AI应用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事件三:近日,硅谷AI初创企业Anysphere完成6.25亿美元战略融资,其核心产品Cursor(一款基于外部大语言模型的AI代码编辑器,能够深度理解开发者行为意图实现智能代码生成与系统架构优化)估值在18个月内实现从4亿到百亿美元的指数级跨越,成为首个突破AI编程百亿估值关口的独角兽。
(1)从提高模型参数性能到促进模型商业应用
上述三起热点事件均反映了一种导向,即“应用”愈发成为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焦点。事实上,随着大模型能力持续演进,如今千行百业基于AI的需求都在从模型层向更具体的应用层转变。据统计,本轮生成式AI爆发以来,美国股权投资总额已超过500亿美元,当前大部分初创企业都集中在应用层。
如果说本轮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第一阶段的标识是“百模大战”,第二阶段的代表是AI大模型价格战,那么,随着AI大模型落地应用的技术门槛和成本大幅降低,AI技术将像电力、计算机一样从“高岭之花”走向千行百业,聚焦于“解决真实问题”,探索B端与C端的变现机会,成为第三阶段比拼AI技术落地的新战场。
这正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第一个关键趋势,即:AI大模型的竞赛正在从“以数据为中心”的扩大规模、提高参数,向探索差异化应用方向拓展。
(2)软件成为AI大模型规模化应用的“前锋”
快速打开AI大模型商业化应用空间,还需要寻求一种能够打磨其效率和可用性的载体。前述讨论的热点事件释放了另一个关键信号,即:商业化快车道已经浮现,基于软件集成的软智能体已经成为AI大模型大规模应用的首选载体,能够将AI技术从单纯的渗透演变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工具。在《2025福布斯AI 50全榜单》中,就有约60%的上榜企业聚焦于AI软件领域。
与此同时,北京、深圳、上海等国内先发城市也已经将软件作为构建AI产业闭环的关键,在推动AI与软件的双向赋能上进行了深化部署安排。
进一步分析市场规律趋势和地方部署导向,可以发现,全面拥抱大模型时代的软件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服务AI应用软件开发的应用平台工具,正如热点事件中所讨论的Dify.AI,北京和上海抢先布局的模型即服务(MaaS)平台,以及上榜福布斯AI榜单的LangChain、Fireworks AI等。
二是将传统软件升级为由大模型驱动且配备多种工具的智能体,也即传统软件的Agent化,如前述提到的“AI公务员”,以及全球软件巨头全面升级嵌入AI工具(如:全球最大ERP软件供应商之一SAP的生成式AI智能副驾Joule、全球领先数字媒体软件供应商Adobe的生成式AI绘图工具Firefly等)。
三是面向特定应用场景的新型AI软件,除了前述热点事件中所提及的面向B端编程需求的“Cursor”,当下面向C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智能问答、智能写作等智能助手类应用软件也是典型的例证(如:豆包、Kimi、通义千问等)。
“百模大战”以来,成都已有11个大模型、142个深度合成服务算法¹通过国家备案,但无论是明星级产品还是大模型数量,都尚处于跟随姿态,如何找到成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突破口则尤为关键。而作为全国首批“中国软件名城”,成都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第6位,居副省级城市第4、中西部首位²,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可见,在人工智能以软件为“前锋”比拼落地应用的新战场,成都或将迎来突破式发展的“窗口”。下一步如何抢抓机遇,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推动传统软件Agent化,鼓励本土软件企业调整战略方向,在与华为、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科大讯飞等大模型头部企业加强研发领域合作上强化支持,推动传统软件在AI重构进程中完成“脱胎换骨”的大升级。
二是培育新型AI软件和应用平台工具企业,学习借鉴上海和深圳经验,培育一批行业应用开发商和集成商,鼓励企业搭建模型即服务(MaaS)平台,同时聚焦智能搜索、内容创作等方向,加速孵化面向消费市场的高成长、高价值应用软件产品,并对人工智能软件首版次应用强化支持。
三是协同打造AI落地应用示范,学习借鉴北京经验,推动本土软件企业、已备案大模型厂商与金融、能源、交通、安防、教育、医疗等行业龙头用户结成伙伴,合作形成行业大模型落地的标杆示范典型案例。
文中图片来源:“幸福福田”微信公众号。
文中注释说明:
1. 数据来源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六批次《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已备案信息》、十二批次《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信息》。
2. 数据来源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2023年中国软件名城评估结果的通告》(工信部信发函〔2023〕3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