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就业新趋势新变化,看国内城市如何顺势而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对促进高质量就业作出任务部署。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长期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随着技术变革、产业转型、人口结构等诸多变化也带来了就业新趋势、新变化与新挑战。本文通过观察国内超大特大城市应对就业新趋势、新挑战的积极做法,为深化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更好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提供借鉴启示。
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给广大劳动者带来了更多就业新选择,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更多新机遇。《2023年新职业发展趋势白皮书》数据显示,58.5%的年轻人对新职业拥有强烈兴趣。关注到新职业的就业带动力,北京、深圳等城市围绕重点产业编制新职业目录、开发新职业技能标准等系列措施,积极培育就业扩容提质新动能。
北京市
紧跟市场需求,编制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开发目录
2024年9月,北京市结合人力资源市场997万招聘数据分析和重点企业问卷调查结果,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进行动态集成并分析研究,制定发布《北京市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开发目录》。紧跟职业发展变化和趋势,将云网智能运维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9个新职业列入该目录,为北京重点产业领域所需人力资源构建了立体、真实的画像。依据该目录,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在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专业人才高级研修、引导猎头机构引才融智等方面加大政策集成创新和扶持力度,为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吸引集聚更多优秀人才。
深圳市
将新职业纳入技能等级认定,实施市场化技能评价
积极适应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趋势,深圳市立足新产业发展需求,全面推行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赋予市场更多用人评价权,支持已备案的181家企业、行业协会、院校自主开展人才评价,在全国率先实现华为、腾讯企业认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一试双证”,支持企业组织一次考试同步核发技能等级证书及企业认证证书,推动评价结果与行业认可挂钩,让技能等级认定证书更具“含金量”,实现以新职业标准开发畅通人才发展通道,让更多拥有新知识、新技能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成长成才。
深圳市首批开展“一试双证”技能等级证书与企业认证证书
(资料来源:深圳市人社局)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也带来了就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广州、杭州、南京等城市关注到技术进步对广大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冲击影响,通过支持转岗就业、技能就业、跨地区就业等多种方式,积极促进产业、就业“双向联动”,岗位、人员“双向匹配”。
广州市
兼顾产业转型与就业促进,加强事业兜底保障
作为靠“岭南衣”实现制造业起家的广州市,全市上下游关联企业达5万家,吸纳就业人数占全市制造业就业总人数近10%¹。
为有效应对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带来的“机器换人”就业冲击,一方面,广州市通过支持企业职工转岗来“稳就业”,如制定实施《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并予以一定资金支持,帮助有技能需求的员工积极适应新岗位要求,实现转岗再就业;同时采用“政府主导+第三方机构运营”的方式,对接有类似技能需求的企业,帮助一批传统制造业工人实现“订单式”转岗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家门口”服务来“帮就业”,依托“家门口”就业驿站落细落实《失业人员精准帮扶工作方案》《失业人员精准帮扶服务清单和工作指引》等具体举措,面向那些低技能、难以通过技术培训再上岗就业的人群,优先向他们推荐低门槛、有保障的爱心岗位,提供求职登记、岗位推介、就业援助等“一站式”就业兜底帮扶。
杭州市
加强全民新技能培训,支持劳动者技能上岗
科技创新带来了行业的变革与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产生了新要求,尤其是制造业传统岗位技能要求逐渐向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编程等技术性更强的方向发展。
为了满足广大劳动者技能提升的现实需要,杭州市加快推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杭城工匠”建设,积极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出台实施《杭州市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杭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体系建设实施办法》《杭州市职业培训补贴(资助)实施办法和职业培训定点机构管理办法》等政策。依托“浙派工匠”平台向全民提供“云端”课程资源与便捷培训服务,内容包括数字技能培训、金蓝领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等培训类别,涵盖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无人机装调检修、数字化会计师等多门课程,推动劳动者个人成长与产业发展新需求深度链接与有机融合。
杭州市依托“浙派工匠”小程序推出云端课程
南京市
搭建都市圈就业信息平台,推进跨地区就业
为了解决广大劳动者“就业缺信息”“工作缺渠道”的现实困境,由南京市主导建立都市圈跨区域就业招聘线上平台,整合发布含南京、芜湖、镇江、马鞍山、扬州、滁州等在内的都市圈各城市招聘信息以及动态更新宁滁、宁淮合作专区关于举办招聘会、发布招聘岗位、开展就业活动等动态,以数字化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求职招聘有效性,着力缓解各城市“用工难”与“求职难”并存的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矛盾。同时,在都市圈内推行专业技术资格和继续教育互认,实现职称互通互认、人才自由流动,帮助广大劳动者在更广范围就业。
南京市推出都市圈跨区域就业招聘线上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就业人群构成更加多元、需求特征更具差异,要求就业服务更加精准。关注到不同人群多元化、多层次的就业服务需求,成都、苏州、杭州、上海等城市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就业工作的出发点,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支持,让就业成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幸福生活的可及途径。
成都市
面向低龄老年人群体,实施“银龄行动”
为了让广大“银发族”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为”,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成都市积极实施“银龄行动”,为广大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和老劳模提供了涵盖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规划建设、教育、乡村文旅和乡村治理等“银发岗位”。同时,依托已建立的“银龄人才库”,合理搭配不同领域专家及老年志愿者,形成多个“银龄”服务团,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按需施训、送教上门、远程指导等方式,对基层乡村振兴、人才建设、文化宣传、技术推广、医疗健康、法律援助等多方面进行帮扶指导,充分发挥了老年人的银发智慧与“银龄”力量。
苏州市
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群,加大就业创业支持
为更好满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群就业创业需求,苏州市在全省率先提出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制定《“就在苏州”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大举措》,推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就业创业服务、就业创业政策“三张清单”,持续开展“校园苏州日”“人才专列”等揽才活动,截至2023年底,累计提供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23.5万个,发放各类就业政策补贴51.8亿元。成立苏州市“向新提质”创业服务联盟,汇聚在苏高校、创业者协会、创业孵化基地等多方力量,通过名优企创业研学、新产业创业讲堂、孵化基地直通车、专家导师结对、投融资对接等,给青年创业者提供更加需要、更有实效的服务。
杭州市
面向低收入人群,帮助劳动者就业增收
聚焦城乡低收入人群“劳动收入偏低”“技能不足”“机会与途径不多”等现实困难,杭州市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低收入群体特征,大力帮扶低收入群体就近就业。
针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在就业困难人员多、就业帮扶需求大的社区创新推出“按需办班”岗前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提供养老护理、家政服务、保洁保安、交通值守等公益性岗位培训服务,鼓励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按需就便就业。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充分发挥乡村特色产业、地域文化等优势,全力盘活村级资源,带动“杭畔”西湖果莲等“共富工坊”建设,通过与盒马鲜生公司合作,实行“以销定产”,推出采莲、剥粒、检验、包装等就业岗位,吸纳就业人员200余人,帮助本地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万元以上,极大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杭州市打造的“杭畔”西湖果莲“共富工坊”
上海市
面向灵活就业人群,加强地方法规保障
为有效解决灵活就业人群劳动关系“认定难”、矛盾纠纷“化解难”等权益保障问题,积极应对就业领域的新挑战,上海市时隔17年修订颁布了《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2023年)》,将解决当前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从地方性法规层面明确提出“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加大对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方式的支持力度,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建立和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等内容,为维护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公平就业、就业服务、权益保护等方面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法规保障,营造了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
就业是民生问题,但其根本是发展问题。国内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新时代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积极把握就业新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助力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人岗匹配更加高效、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具体而言,要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立足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有力推动“人”的就业与“产”的发展融合衔接。要顺应新技术下不断产生的就业新业态、新形态,积极挖掘、培育新职业序列,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同时,也要关注传统产业“稳就业”的积极作用,紧贴传统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有效扩大传统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
二是积极破除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人力资源供需更加匹配。加强对劳动力就业市场前瞻分析预测,搭建新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用工富余和用工紧缺企业搭建“点对点”员工共享的桥梁,积极为求职者提供信息发布、岗位推介、技能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就业人群“找活”成功率和企业“招人”对口率。
三是瞄准就业人群多层次、多元化、复杂化的需求,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保障的精准性。用好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力量,使多就业、少失业、收入提高及劳动者权益保障等高质量就业具体实践在基层落实。加快破除年龄、学历、性别等隐形就业歧视,积极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和就业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杭州发布”微信公众号、“浙派工匠”微信小程序、“南京都市圈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
文中注释说明:
1. 数据来源于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