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
智慧调度平台”研发单位真实情况的声明
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刘军伟:“四个突破”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5-01-25 浏览量:845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封面.png


川渝一盘棋,唱好双城记。2025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迎来五周年。5年来,四川、重庆携手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由6.3万亿元增长至约8.6万亿元,有效助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2025年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二个五年新征程的开局之年。站位新阶段,成渝地区如何进一步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合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渝新篇章?日前,在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成经智库思享汇”上,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学研带头人、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军伟,就如何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分享了思考和观点,并刊载于成都日报《理论周刊》。


2025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5周年。五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突出在跨区域产业集群打造上精准发力,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通道平台共建和区域一体化市场打造上集中发力,在便捷生活和通办事项上共同发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实现“四个新”显著成效。2024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提升至6.5%,国家区域发展“第四极”地位进一步夯实。面向“十五五”,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集中突破,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1-标题(1).png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与长株潭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成都都市圈18个县市、重庆都市圈4个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处于落后状态。

从先发城市群发展经验来看,城市群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2024年全国59个“千亿县”分布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长三角城市群(28个)最为集中,粤闽浙沿海城市群(6个)、山东半岛城市群(5个)、长江中游城市群(4个)也较多。这些城市群内的县域发展具体路径虽然有所差异,但共同点在于融入邻近超大或特大城市功能发展体系,联动周边区域整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共同打造功能布局合理、产业关联度较强、要素流动自由、具有较强一体化倾向的“都市区经济”。

展望未来,从区域发展规律看,随着极核城市加快发展、能级跃升,其扩散效应必然推动城市功能、产业等向周边县域拓展延伸。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发展需要看,传统县域发展模式面临劳动力供给、低成本要素供给、高生态环境代价、低价值产业增长“四个难以为继”,需要“跳出县域看县域”,加快破局发展。为此,站在城市群发展视角,以“都市区经济”思维谋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县域经济发展,帮助其嵌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接入现代化建设轨道,突破传统县域发展“上限”,在分工协同中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经济圈与县域发展“共成长”。


2-标题(1).png


近年来,成渝地区持续深化产业合作,产业协同效应初步彰显,但对标沿海地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还有待提升。截至目前,成渝地区拥有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高端能源装备集群等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与长三角(17个)有较大差距。另外,从内部产业错位协同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产业结构相似度高,多个产业存在横向同质竞争激烈、纵向合作不足现象。


3-图(1).jpg

天府软件园


由于成渝地区工业发展根基源自“三线建设”和代工外企转移等,重庆、成都两地垂直配套、自成体系的特征较为突出,这是成渝地区产业同构的历史原因,需要在长期竞合中逐步整合。当前,成渝地区最关键的问题应在产业合作的具体化、载体化和平台化上谋求突破,形成共同做大产业发展增量的“利益共享”。长三角地区就十分重视统筹推动产业载体跨区域建设,在全国首次实现跨省级行政区域统一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项目准入标准。粤港澳大湾区也在打造深汕特别合作区上形成产业跨区域协同的典型。

展望未来,成渝地区产业合作应主动探索创新“飞地园区”“共建园”等模式,共建跨区域合作园区,联合成立园区管委会、共同出资成立合资股份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深化“基金+园区”投资模式,以基金共建、园区托管等方式推动产业合作园区建设运营、产业化项目梯度布局;运用市场化方式设立产业园区共建基金,重点投向跨区域合作园区;搭建产业协作配套企业供需对接平台,以及联通成渝地区、对接全球市场的制造业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成渝地区制造业供应链韧性。


4-标题(1).png


近年来,成渝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共建深入开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标沿海地区城市群,对外贸易规模偏小。2023年,成渝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66万亿元,分别相当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33.0%、11.0%、21.6%;外贸依存度为20.2%,差异也较大;拥有高能级开放平台20个,与京津冀(23个)、长三角(73个)相比仍较少,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建设还有待加强。

展望未来,成渝地区应作为整体,统一面向国际合作。主动融入中国-欧盟、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以中欧班列为纽带,加强产业及科技创新合作、高层次人才互认;加快“中吉乌”国际多式联运通道建设,参与中巴经济走廊能源、交通等项目建设,拓展冶炼、加工等环节产业链合作;全面对接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主动参与中国-东盟框架合作,依托中老、中越、中缅等南向班列,重点开展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领域合作。


5-图(1).jpg

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


统一争取高能级开放平台落地或开放改革赋能。联合争取国家支持创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争创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共同争取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展在岸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推动“两头在外”的研发、检测、维修等服务贯通国内国际市场;争取将四川、重庆自贸区纳入全国第二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试点范围,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统筹开放和安全,构建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6-标题(1).png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进入“深水区”,一些体制性障碍或问题逐渐凸显。一方面,更高级别的统筹不够。相较于中央层面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了权威协调机构高位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成渝地区在国家部委层面协调统筹推进相对较少。另一方面,行政区划制度和政绩考核体系的制约。在合作项目的经济指标统计、税收分成等利益关系方面,还缺乏一套各方认可、行之有效的制度性安排;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尚未完全破除,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不畅。

展望未来,建议借鉴沿海地区城市群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经验,一方面,“自上而下”深化区域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协同规划,完善支持成渝合作区域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自下而上”探索构建更具约束性的利益共同体,以股份合作、成立跨区域专项资金等方式,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科技创新联合攻关等合作项目的财政协同投入机制,协商确定创新成果跨区域转化、招商引资项目异地流转等合作项目财税利益分配方式。


原文刊载于成都日报(2025年1月22日成都日报06版《理论周刊》),有删改。


7-图表(1).png


8-作者简介.png


9-作者简介1(1).png


文中图片来源:成都日报、图虫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