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粮安天下”,成都生猪养殖如何降本增效?
“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猪肉是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品种,保障猪肉供应和价格稳定,是维护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生猪养殖作为生猪产业链的前端,其成本的波动直接牵动着猪肉市场的供需平衡与价格稳定,进而影响到居民的日常消费体验与生活品质。
为深入了解成都生猪养殖成本现状,探寻降本增效的有效路径,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开展了深度调研,调研对象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养殖企业和九个生猪养殖重点区(市)县1,涵盖生猪出栏量占成都市总量的94.49%。调研发现,成都通过积极推动生猪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转型,生猪养殖降本增效探索取得较好成效。
成都近年来大力推动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鼓励规模养殖场的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调研发现,2021年至2023年,成都生猪养殖场(户)数减少近39%,而规模化率²则由66.37%提升至69.74%,小规模养殖企业³的出栏总数占比由11.2%降至9.47%,表明生猪养殖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以金堂县——四川牧原农牧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采用6层楼房猪舍设计,极大节约了土地资源。据统计,每头生猪仅占地0.24平方米,比传统猪舍节省了80%以上的土地,养殖的集约化水平得到提升。同时,猪舍采用智能饲喂、猪群流转、养猪机器人等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养殖全程的精准监控,1人饲养管理1000头生猪,既大幅提高了养殖效率,又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
四川牧原农牧有限公司
成都积极推动生猪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衔接和协同发展,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新建、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饲料研发、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物流等多个环节,构建完整产业链,有效减少中间环节,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运营成本降低。
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在产业链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如融通农发牧原(简阳)有限责任公司采用自繁自育自养模式,融合智能饲喂、环境控制及种养循环技术,打造现代化养殖场。为降低养殖运营成本,公司以产业链融合为抓手,自建饲料生产厂,自主研发饲料配方,增设配料仓以拓宽饲料原料构成,精选性价比优的原料组合,降低综合饲料成本。截至2023年末,公司饲料平均成本已降至3300元/吨,较2023年初实现11.78%的降幅,成本控制成效明显,处于区域同行领先水平。
融通农发牧原(简阳)有限责任公司——简阳一场
养猪项目效果图
生猪育种作为生猪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对引领产业升级、降低生产成本至关重要。成都高度重视生猪种业创新,采取一系列举措强化养殖效能提升,高度重视成华猪、雅南猪等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发地方品种资源,推动地方品种资源的产业化利用。同时,鼓励企业引进优良种猪,增强育种能力,实现品种改良。截至2023年底,成都已建种猪场(站)45个,审定生猪资源品种4个,为生猪种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推动生猪育种技术创新方面,注重产学研结合,通过校企合作推动生猪育种技术创新。如邛崃市——成都旺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共同攻关育种技术,在2023年的国家级种猪性能测定与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公司送检的种猪揽获大白猪综合指数季军、大白猪料肉比第1名和第3名、长白校正背膘第1名共4项殊荣,充分展示了校企合作在生猪育种领域的巨大潜力。
成都旺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在良种推广方面,大力推广长白猪、大约克猪等外血良种及成华猪等地方品种,良种覆盖率超95%,为生猪养殖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加强良繁体系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如四川农业大学牵头,联合成都旺江农牧科技等四川省内8家生猪领域龙头企业,采用1+8+N模式,共同建立生猪种业创新中心,配备先进配套设施,为成都生猪种业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成都通过实施资金补贴、技术培训等扶持政策,极大提高了生猪养殖企业(户)采用高效、环保饲料利用技术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企业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饲料利用新模式和技术,如通过青储饲料液态喂养系统、低蛋白日粮等技术创新与推广,有效减少了豆粕等高蛋白原料的使用,实现了从源头上降耗减排。
如铁骑力士集团在政府的支持下,专注于高效品种选育和低豆粕低蛋白饲料配方的研发,实现了年节约豆粕用量近10万吨。如新希望集团牵头成立了“饲料节粮科技创新联合体”,汇聚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智库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饲料节粮技术的创新与转化,成功打造了“育种、饲料和养殖管理三位一体的饲料节粮科技创新生态”,实现了年饲料用量1%的节约,为成都乃至全国生猪饲料节粮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为推动生猪养殖业向数字化转型,成都在政策层面与资金扶持上双管齐下,全面助力生猪产业现代化升级。
政策方面,发布了《成都市2024年智慧农业引领性技术试点项目申报指南》,并按照《四川省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工作规划》配套了相关政策,为生猪养殖数智化转型提供政策保障。资金扶持方面,设立了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积极应用智能化养殖设备,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生猪生长及环境条件的大数据监测平台,实现实时监测与管理,有效提升养殖效率和生猪品质。
如新津区新希望智能养殖猪场通过引入智能养猪系统,实现了集中管理,环境稳定、饲养自动化,并应用便携式视觉估重设备,拍照即得体重,精度高达97%,工作效率提升近80%,大幅提高了管理效率。
新希望智能养殖猪场
成都市出台《成都市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动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通过建设新型生态畜禽养殖基地、引进先进的畜禽粪污处理技术、积极推广高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和种养循环方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调研发现,邛崃市推广“就近+异地循环”模式,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蒲江县采用PPP模式,整合了政府、养殖户和种植户三方力量,成立“抽粪合作社”,专门负责沼肥的就近循环和异地循环,通过政府补贴、养殖户支付和种植户自筹的方式,实现了沼肥的高效转运和利用。大邑县建立农业有机废弃物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中心,利用厌氧发酵技术处理粪污,为周边种植基地提供优质有机肥源,实现二氧化碳年减排量10万吨。
大邑县农业有机废弃物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中心
成都各生猪行业协会组织搭建生产技术交流平台,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及培训,加速了行业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同时协会还科学指导企业生产合作,包括猪业管理优化、产量提升、效益增长等多方面,并积极推广先进养殖经验。
如简阳市生猪行业协会通过定期培训,强化养殖技术、生物防控及疫病防治指导,帮助简阳中小养殖户提升养殖效率,协会生猪养殖户养殖料肉比⁴达2.81,低于全国生猪养殖料肉比3。同时协会发挥平台优势,为中小养殖户推荐优质饲料、仔猪等资源,并通过集中批量采购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实现养殖成本每公斤降低0.05-0.10元,助力养殖户实现降本增效。
文中图片来源:“水城新津”微信公众号、“简阳发布”微信公众号、“醉美邛崃”微信公众号、“金堂发布”微信公众号、“美丽大邑”微信公众号文中注释说明:
1. 九个生猪养殖重点区(市)县指新津区、简阳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
2. 规模化率是指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场的生猪出栏数量占该地区全部出栏数量的比例。
3. 小规模养殖企业指年生猪出栏50头以下的企业。
4. 养殖料肉比是指饲养的生猪增重1公斤所消耗的饲料量,是评价养殖效率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