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
智慧调度平台”研发单位真实情况的声明
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找准着力点精准施策,进一步夯实成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根基

2024-11-19 浏览量:755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封面(1).png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具备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控制,可与外界信息交互、实现协同控制功能的汽车,是深度融合了汽车、电子、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新兴业态。智能网联汽车既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新能源汽车实现新突破的有力抓手。2024年1-5月我国具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50%,预计到203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5万1元。

近年来,成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基本形成了覆盖汽车芯片、车载传感器、高精地图定位、整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关键环节的产业链布局。本文选取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五个重点城市,与成都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数量、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测试区域覆盖面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规模等产业基础支撑力展开比较,就进一步夯实成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根基提出建议和思考。


1-标题(1).png


(一)五个城市拥有国家级测试示范区,成都拥有全国唯一具有国际合作背景的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


根据《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智能网联汽车在开展道路测试前,必须在封闭测试场地进行充分的实车测试,一个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封闭测试场地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重要基础支撑。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以封闭测试场地为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提供测试环境和检测平台,加速产品和技术迭代演进,另一方面依托示范区的集聚带动效应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进驻,可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

从六个城市的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获批情况看,除深圳外,其余五个城市均拥有国家级测试示范区,其中上海、北京、重庆拥有双示范区。成都拥有全国唯一具有国际合作背景的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中德合作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标准及测试验证试点示范四川试验基地”(简称“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该基地具有9大功能测试区、5大公共服务实验室、4大应用系统、266种测试场景,是目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应用场景最全、设施设备最先进、测试标准最前沿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


2-图表(1).png


(二)四个城市测试道路已达“千公里”量级,成都正加快推动里程跃升


大规模的道路测试是智能网联汽车开展示范应用和探索商业化的前提条件,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必不可缺的技术环节。因此,测试道路里程和测试区域覆盖面积反映了城市对智能网联汽车开展技术应用的支撑水平。

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看,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已达到“千公里”量级;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域覆盖面积看,上海、广州较为领先。截至2024年6月,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累计开放测试道路近600公里¹,是全省首个城市区域全域开放测试道路的区县。成都正积极推动测试道路在更大范围开放,推动测试道路里程跃升,并计划到2030年实现道路测试全域开放。


3-图表(1).png


三)上海充电桩数量已超80万台,成都中心城区公用桩覆盖率仅次于上海


新能源汽车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最佳载体。据亿欧智库《2023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洞察研究报告》测算,2023年我国智能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销量的65.2%以上;另据乘联分会发布的《2024年6月汽车智能网联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1-6月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已达到66.4%。因此,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情况同样反映出城市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基础设施支撑水平。

截至2023年底,上海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第一,数量已超过80万台,其次是北京和深圳,数量在30万台上下,成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为17.6万台,超过广州、接近重庆。此外,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联合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完成的《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成都中心城区²公用桩覆盖率为93.3%,在六个城市中位居第二,仅次于上海。


4-图表(1).png



(四)部分城市产业基金设立较早,成都基金规模居于前列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助力,因此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规模反映了城市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资本支撑水平。

北京、上海、重庆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备案时间较早,并呈现出“基金数量较多、基金规模较小”的特点。广州、成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均于2023年发起设立,基金规模均达到100亿元,在六个城市中并列第一。成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已于2023年3月发布了《基金申报指南及管理机构遴选办法》,并启动了基金管理机构公开征集遴选工作。


5-图表(1).png


综合来看,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相比,成都主要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测试区域覆盖面积方面存在不足,而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等方面,成都已具有一定优势,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支撑能力。


6-标题(1).png


结合对比分析与各重点城市发展经验,成都应锚定产业基础支撑的薄弱环节和优势领域,补齐短板、增强优势,进一步夯实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根基,为成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一)扩容测试道路和区域


目前成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建设及发布由各区(市)县政府主导,存在全市测试道路开放规划统筹不够、标准支撑不足等问题。

建议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开放规划,研究制订《成都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开放规划实施方案》,明确测试道路选线原则、选线范围、路线布局等要求,统筹部署全市测试道路开放工作。研究出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技术要求、道路等级划分标准等标准规范,为区(市)县推进测试道路开放提供标准支撑。加快推动对更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快速路、机场、园区、景区、铁路港等开展测试道路符合性评估及适配改造,丰富测试场景,扩大测试道路覆盖范围,推动测试道路里程和测试区域面积实现“双跃升”。加快推动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成都高新区、锦江区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重点承载区测试道路全域先行开放,推动其他行政区全域逐步开放,加快实现成都全域全开放。


(二)提升测试示范区竞争力


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以下简称“中德智能网联基地”)在“2023年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封闭场地测试能力评估通过单位”中位列第11 位,在测试能力建设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建议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开展测试设备、工具、方法等研发,深度参与企业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测试,进一步提升仿真测试、产品测试、信息安全测试、网联化测试等能力。加大中德智能网联基地参与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相关国家、地方、团体标准研制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德智能网联基地标准研制能力。加强中德智能网联基地与国外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科研机构等交流合作,积极承接跨国测试示范项目,进一步突显中德智能网联基地国际化特色优势。联合中国汽研构建“本地科技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政府”示范区联营模式,协同各方资源,进一步提升中德智能网联基地综合运营水平。积极探索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开拓中德智能网联基地数据增值服务新业态。加快出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申请便利化措施,推动更多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前来入驻测试,持续提升中德智能网联基地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


(三)建强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根据《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成都综合排名在36个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三,已基本建成运行良好的充电设施网络,但在个别细分指标上依然存在短板。比如成都的车公桩比位于36个主要城市平均值(7.03)之上,公用桩配置规模略有不足。再比如成都中心城区公用桩平均桩数利用率为50.6%,略低于平均值(51.8%),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公用桩布局还不够优化,以致部分公用桩闲置,另一方面则因公用桩运维管理还存在不足,影响了设备利用率。

建议统筹考虑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推广数量及增长趋势,适度超前、科学配置充电桩规模,同时综合考虑成本费用、充电需求、城市规划、电网容量等布局影响因素,并兼顾充电桩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沿线及区域周边布点需求,进一步优化充电桩布局。通过强化对充电桩运营企业考核评价,进一步提升充电桩运营质量,提高服务效能,加快形成充分支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四)优化产业资本生态


根据IT桔子数据,2020-2023年间,成都在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车联网相关领域的投资事件数量偏少,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资本生态还需进一步优化。

建议加快推动成都高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落地显效,聚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支撑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招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成立成都市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充分发挥国有资本乘数效应,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打造覆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满足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积极引入国家级、省级产业基金合作伙伴,加强与优势企业、优秀投资机构资本对接,扩充产业资本合作“朋友圈”。积极探索“产业基金+链主+人才”产业生态发展新模式,促进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赋能成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6.5-作者简介.png


1-1(1).png


1-2(1).png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中部分数据来源:中国工业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势头强劲 总体处于全球并跑水平》、赛迪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驱动时代“车路云一体化”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亿欧智库《2023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洞察研究报告》

文中注释说明:

1. 数据来源于成都市龙泉驿区融媒体中心《全程近600公里!成都经开区在全省率先启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全域开放》。

2. 本文所述“中心城区”引用于《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其解析为城市中心城区建成区,下同。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