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选推育树”大力培育有根企业 做强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底盘支撑
2024年10月24日,成都市召开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围绕“五个注重”提出“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着力重点,加快推动产业园区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特别是在“注重圈链融合、集群发展,提升园区规模能级”中强调要“紧扣‘镇园之宝’抓龙头,聚焦‘有根企业’重培育”。企业犹如园区的基本“细胞”,“细胞”活力旺盛园区才能身强体健,加快培育壮大具有市场竞争力、业务根植性、品牌显示度的有根企业,既是持续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提升产业规模能级的现实所需,也是夯实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根基和底盘的重要举措。
目前关于有根企业并无权威统一的内涵界定。本文认为有根企业是指根植于城市发展,主要依托本地资源、要素、市场等成长的企业。主要具备以下三方面典型特征:
一是对本地经济发展贡献突出,企业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主体,企业工商注册、产出入统、税收缴纳等经济关系均建立在本地;二是生产经营具有较强自主性,企业总部通常设立在本地,企业对自身经营管理、生产计划、资源调配等具有支配控制力和决策自主权;三是成长发展具有较强根植性,企业在当地创办,或早期由外地迁入但长期扎根于当地发展,对当地发展环境适应性强,企业生产经营以及成长壮大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关联、紧密耦合。
本文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注册企业数据为基础,运用知识图谱、多维统计、聚类分析等大数据挖掘技术手段,对成都及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武汉、杭州9个城市有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同时重点聚焦百强企业维度对成都市及分行业、分区(市)县有根企业培育情况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总体来看,成都市有根企业发展总体呈现出“基数大增势好、三产升二产降、城区强县市弱、效益增转型快”的趋势特征。
从数量规模来看,成都市有根企业数量达到158.25万家¹,在9个城市中排名第5位;中、小型企业占比合计达97.61%;近5年²有根企业年均增长13.8%,在9个城市中位居首位,培育有根企业发展壮大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条件和较大潜力空间。
从产业结构来看,高端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第二产业占比有所下降。近5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占比合计提升了4.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企业数量占比下降3.22个百分点,建筑业、制造业企业数量占比分别较5年前下降2.07、1.12个百分点。
从区域分布来看,成都市15个城区有根企业占全市比重高达92.2%,近5年年均增速为13.9%,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青白江区(52.28%)、锦江区(25.25%)、双流区(19.99%);8个县(市)有根企业占全市比重仅7.8%,近5年年均增速为12.7%。
从质量效益来看,税收贡献稳步提升,上榜提质步伐持续加快,纳税100强企业中有根企业数量高于营收100强企业中有根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8.80%,排名9个城市第2位,自2021年首家有根企业跻身世界500强榜单以来,短短三年已突破至3家。
调研组先后赴成都高新区、武侯区、温江区等区(市)县,对部分长期扎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了座谈交流。调研发现,各区(市)县在统筹抓好招商引智工作的基础上,也愈加重视对存量有根企业的培育壮大,围绕“搭建梯度企业培育库、精准配套产业政策、提高政策兑现效率、增强企业服务效能”等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助力企业加速成长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扎根本土发展的意愿。
例如:成都高新区针对存量本土企业实施“壮骨健腰”行动,构建“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龙头企业”四级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并配套一系列支持政策,通过“高新通”平台的“政策通”和“诉求通”功能,实现政策精准匹配推送、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效率;武侯区通过将政策兑现频率由年度调整为季度,不断提高企业满意度;温江区通过为企业家送祝福、送鲜花等节日关怀行动,不断提高企业归属感。
高新通 • 亲清在线企业服务平台
通过梳理发现“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精准的政策要素供给、高效的服务管理水平、温暖的企业家情感关怀、强大的场景平台赋能”是诸多受访企业中反映最普遍最突出的影响企业根植性的关键性因素。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贸投资环境日趋复杂,国内城市间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各省市均高度重视企业培育工作,深圳、南京、武汉、杭州、苏州等城市均制定了企业培育相关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通过对部分重点城市在企业培育思路方向、政策体系、机制保障三个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梳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借鉴:
从培育思路目标来看,重在龙头带动、打造梯队、形成生态,主要突出制造业、强调竞争力、看重成长性。比如,上海从推动龙头企业做优做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大中小企业融合贯通三个方面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制造业企业。杭州提出以龙头企业平台化生态化发展打造“头雁”,以梯次化精准化培育打造“雁阵”,做强“链主”带动、“专精特新”协同、中小创新创业主体共生的“热带雨林”式数字企业生态。
从培育政策体系来看,注重政策惠及公平性、精准性和获得感,对于本土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提供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优惠政策及服务,聚焦企业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和核心诉求实施差异化政策帮扶,在动态化监测、智能化推送和精准化服务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比如,武汉、合肥、中山、滨州等城市均坚持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同等政策、同等支持、同等待遇。深圳借助“深i企”平台完善涉企政策发布和专项资金统一申报审批机制,深度整合涉企数据和要素资源,实现惠企政策与企业智能匹配。
深圳市一站式市场主体培育和服务平台——“深i企”
从培育机制保障,积极构建协同化立体式工作推进格局,创新多种方式强化企业培育考核激励,建立自评或第三方评估的闭环评价机制。比如,深圳成立全市企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亲自抓,各区设立企业服务专门机构,配备企业服务专员,建立企业诉求首接责任制,开展“万名干部助企行”。杭州完善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加大企业培育考核权重,实行定期检查通报制度,强化各地各单位的主体责任。
有根企业多而不强是导致缺少产业话语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经济对市州辐射带动能力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居民收入增长乏力等成都当前产业发展问题的底层原因。在产业发展动力更多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中,有必要发挥成都科教、人才、市场等优势资源,一手抓招商引智、一手抓培优育强,“两手抓、两手硬”,推动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竞相成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聚焦“选得准”,强化优质企业动态监测精准筛选。建立全市企业信息共享机制,联动行业主管部门与市场监管、税务、招商、金融等市级相关部门和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服务机构构建有根企业数据库,开展全市企业全景数据动态感知和跟踪服务。创新构建本土优质企业大数据筛选模型,围绕企业经济性、成长性、创新性等维度制作企业标签、开展精准画像,聚焦全市30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优质有根企业动态培育库,“一户一档”建立企业成长档案。搭建数字政务场景,根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不同需求,推动有根企业培育从“被动等申报”“企业找政策”向“主动找企业”“政策找企业”转变。
二是聚焦“推得动”,加快畅通有根企业联动培育机制。建立市级层面企业培育领导机制,统筹研究部署全市企业发展工作,构建协调统一的工作体系,打通部门间工作和信息底座,形成系统合力。依托智慧蓉城建设赋能营商环境建设,搭建全市重大政策、场景、市场等资源统筹机制,建立企业成长评估模型和为企服务质量评价机制,激励各部门积极主动解决企业难题,更好服务企业成长所需。建立“目标指引-跟踪监测-评估问效-反馈提升”的工作闭环,完善有根企业培育评估体系,对各区(市)县企业培育工作成效、竞争位势展开评价,“以评促培”推动全市有根企业加快培育、快速成长。
三是聚焦“育得强”,加快完善有根企业政策服务体系。研究对有根企业增资扩股、转型升级给予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政策待遇和考核认可,对有根企业固投、技改项目的执法检查给予平等的政务服务。充分聚焦各类型、各成长环节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分级分类梳理完善有根企业培育政策体系,探索出台企业培育的统领性政策文件。实施中小企业“卡位入链”专项行动计划,在帮助企业拓市场、强配套等方面补齐政策短板。充分用好有根企业培育数据库平台,完善政策统一发布、申报、审批机制,按照“一户一档”向企业提供优惠政策、税收风险、纳税服务等成长解决建议,建立存量企业预警机制,对临退企业或生产经营存在困难的企业及时开展精准服务,推动存量企业稳定发展。
四是聚焦“树导向”,加快优化有根企业考核激励方式。加大对市级部门和区(市)县企业培育和服务的考核权重,从工作制度建立、培育目标制定、服务工作开展、企业服务成效等方面对有根企业培育加以考核,构建有根企业培育考核目标体系。创新制定有根企业培育奖励措施,对企业培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地方和部门予以奖励、表彰,建立案例宣传机制,对有根企业培育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先进做法、典型案例等提炼总结,加强经验复制推广和宣传工作。建立拉榜排名机制,加强考核“指挥棒”作用,引领形成企业培育“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文中图片来源:“深i企”网站、高新通 • 亲清在线企业服务平台
文中注释说明:
1. 为确保各城市数据口径一致、横向可比,本文数据截至2023年6月。
2. 本文近5年增速计算使用2023年6月底和2018年6月底两个时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