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精神 谈体会 谋发展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四)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全会胜利闭幕后,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立即行动,通过精神宣讲,集体学习,分享交流等方式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力争为奋力书写改革新答卷贡献智慧力量。为分享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部分专家的学习体会,营造良好的学习贯彻氛围,成经智库推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与各位读者共学精神,共谈体会,共谋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集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我们未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纲领和实践依据。
在改革的背景动因方面,《决定》明确改革是解决我国当前现实问题、实现未来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在改革的方向内容上,《决定》体现了要在把握改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改革的方法论上,突出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制度建设和法治思维推进改革,强调“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决定》聚焦建设美丽中国,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制度、体制、体系三位一体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并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部署了改革任务清单。
第一项部署“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是一个新提法,相比于以往“管理体制”“基本制度”等表述,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也强调相关制度举措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从改革内容上看,也相对比较重磅。如“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体现了改革的精细化方向,“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代理机制”直奔最核心的产权问题,“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体现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决心。
第二项部署“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出了“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新污染物”也是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我也去科普了一下,它是指那些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进入环境后,对生态环境或者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环境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不足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像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这一部署不仅表明了对新污染物防治的重视,也明确了我国对生态环境治理的严肃、严苛立场。
第三项部署“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等,有了较为全面的制度体系构想。这里可以看到一个逻辑,基于国际国内背景,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要提升我国绿色国际竞争力,引领全球绿色发展,就必须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不动摇。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的深学细悟二十大三中全会精神,将理念、部署切实落实到“十五五”系列研究与规划中,更加注重城市层面的创新落实,在“怎么办”上再下些功夫。同时,围绕公园城市示范区“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的使命任务,跟踪研究成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构建进程、案例经验、瓶颈难点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