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
智慧调度平台”研发单位真实情况的声明
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刘丹:产业园区不只是一个“壳”,是产业有序生长的“培养皿”

2024-10-22 浏览量:803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封面(1).png


从美国硅谷到日本筑波科学城,从北京中关村到成都高新区……产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产业园区与城市同为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空间节点,两者的高效发展和良性互动,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何通过园区建设促进城市平衡发展?如何破解园区传统产业同质化难题?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刘丹在“经济观察+”专栏中进行了深入解读。


1-标题(1).png


产业园区是在城市地理范围内企业集中分布和要素组合的功能性区域,能够在相对集中的空间集聚更多人力、资本、生产资料等要素,具有高度集聚、紧密关联、有序分布等特征。产业园区是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平台载体,支撑城市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集群,以及专精化细分领域和未来产业新赛道。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分工,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简称经开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下简称高新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应运而生,为城市链接资源、整合要素、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提供了载体平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的完善,也加速了企业和就业人口聚集、城市空间的扩张。产业园区的建设成为了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的表征。

随着产业人口在园区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对就近配套和职住平衡的需要开始增长,围绕满足产业人群的品质生活需求和消费升级偏好,产城融合成为产业园区转型的新方向,城市的教育、医疗、公园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也围绕产业园区加力倾斜,产业园区成为集厂房、住宅社区、商务楼宇、休闲娱乐设施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功能片区。为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在城乡交界、远郊区建立的工业集中区、工业区、开发区,也逐渐成为了郊区新城、卫星城、城市新区的核心区域,为城市扩大建成区面积、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提供重要支撑。一定程度来看,产业园区的升级迭代,背后是城市化进程演进的现实需要。


2-标题(1).png


首先需要了解产业园区在不同时代、不同定位发挥的不同作用。随着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产业在城市的分工协作进一步深化、要素聚合进一步精细,逐渐又延伸出商务区、科技城、主题园等各类核心功能更加突出的产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内涵和外延变得丰富,指向逐渐泛化,且各个城市也都在因地制宜建设和发展产业园区,很难有统一标准对产业园区进行系统评价和比较,因此,大家会有园区发展良莠不齐的模糊感觉。

现在广义上的产业园区按照承载产业大类不同,可以分为开发区、商务区、科学城等综合型园区。其中,开发区按照定位不同,可分为经开区、高新区、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关税区等,这些产业园区发展导向都是比较明确,也有相对应的主管部门进行年度评估考核。此外,还有聚焦专门产业领域的主题类产业园区,如软件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


3-图(1).jpg

天府软件园


因此,小而精、大而全是产业园区功能定位不同产生的不同效果。大而全更多是类似经开区、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品牌园区,全国众多城市的经开区、高新区都“区政合一”运行,承载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城市治理等城市功能,承载城市经济的规模体量和发展韧性。小而精多为聚焦细分领域做强高能量、高密度的创新产业生态,如上海的特色产业园区、成都的未来产业孵化加速园等,聚焦细分领域在“高原上建高峰”,承载城市经济的引领性和特色化。

随着城市融入国家战略部署,产业园区承载城市发展,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变得深刻而复杂。一方面,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由内而外驱动了产业园区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的升级,也进一步驱动了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逻辑的变化;另一方面,城市发展战略目标需要明确的空间落位和主体支撑,由外向内也压实了产业园区的责任担当。


4-标题(1).png


从发展演进来说,科技园区可以说是产业园区的进阶版,是在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更具创新属性、科技引领、技术驱动的园区。2006年以来,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安排下,科技部从169个国家高新区和230个经开区中,挑出10个园区试点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成都高新区位列10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试点区之列。


5-图(1).jpg

成都高新区


但不是所有的产业园区最后都会成为科技园区。一方面,具有高能级集聚、高密度融合、高频率交互的高端资源空间紧凑属性,从而也决定了它在城市中的稀缺性,注定了不是所有产业园区都能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园区。另一方面,科技园区本身的技术创新也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不受地理空间限制,能够赋能园区外企业进行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更新升级,以及新产品研制。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和运营理念转变可能会走向何方?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演进,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重点大致经历“产业集聚-产城融合-科技驱动-产业生态营造”4个阶段。与之相对应,政府参与园区建设也经历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城市功能配置-高能级资源要素集聚-园区专业化运营”4个阶段。简单来说,产业园区因产业集聚而生,在经历了围绕“人”的功能融合的环境营造后,逐渐回归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高密度集聚碰撞生长,再进一步聚敛到围绕“产”的有组织、有碰撞、有融合、有生长的要素生态营造。产业园区从物流空间上的“壳”,正在向新兴产业有序生长的“培养皿”转型。

这背后是对产业园区运营专业化的要求。进入产业园区存量升级时代,专业化运营成为园区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为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产业园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以企业全生命周期为主线的企业一站式服务能力,为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人员招聘、供应链采购等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为创业团队提供设计、测试、小规模试制、批量生产迭代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二是以园区为平台提升产业生态整合能力,积极推动龙头企业提供行业资源导入、系统适配与技术支持,园区负责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中小企业集聚,加入大企业产业生态;三是提升园区资本运作和产业链招引能力,采用“链主+基金+基地”模式,联合国有投资公司、龙头企业设立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围绕主导产业链进行投资布局,精准对接产业链上下游需求,推动主导产业建圈强链。


原文刊载于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和成都日报联合主办的《经济观察+》(2024年10月18日《成都日报》第07版),有删改。



7-标题(1).png

《经济观察+》专栏由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与成都日报联合主办。专栏在已联办十年的《成都经济观察》基础上进行升级,突出智库与媒体的深度融合,立足新观点、新思考、新发展,聚焦城市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结合成都实际,发挥智库作用,为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共谋城市经济新篇章。


8-图表(1).png


9-作者简介.png


10-作者简介1(1).png


文中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