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聚蓉城,数读成都餐饮业发展特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加快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2024年2月,《成都市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以建设国内美食融汇基地、提升国际美食话语权、打造美食载体集聚高地为重点,多举措加快建设蕴含天府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3年,成都餐饮收入达1821.6亿元,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贡献近五分之一1,餐饮业在推动成都城市消费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基于多源数据2,通过选取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杭州等6个城市3与成都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究成都餐饮业的发展特色,为激活成都消费积极性,促进餐饮业繁荣发展,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参考。
(一)成都各类菜系云集且口碑良好,川菜馆以压倒性的数量优势独占鳌头
成都的菜系种类十分丰富,从餐饮门店数量来看,川菜、京菜、粤菜、浙菜、新疆菜位于前5位,分别为10633家、1641家、1350家、1074家、948家。其中,川菜以绝对优势领先,门店数占各类中餐门店数的58.7%。
进一步分析来看,各类菜系门店的平均评分均在3.49-3.88之间,口碑良好,川菜门店的平均评分为3.67,位于中上水平。
(二)川菜、川渝火锅均呈现“渗透强、影响广”的特点,其中“海底捞”的表现格外突出
从渗透度⁴来看,除成都、重庆的本土优势外,川菜在上海、北京两城也位居“第一大菜系”。川渝火锅同样具有高渗透度,在成都、重庆、杭州三座城市,川渝火锅均排名第1,而在其余四座城市均排名第2。
从品牌影响力来看,成都有9家餐饮品牌入围《2023中国餐饮品牌力100强排行榜》⁵,仅次于上海(15个)和北京(10个),位居全国第3。入围的品牌包括“大蓉和”等川菜品牌以及“海底捞”“小龙坎火锅”“大龙燚火锅”等火锅品牌。
进一步分析来看,成都餐饮品牌“海底捞”在《2023中国餐饮品牌力1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3,仅次于肯德基(中国)、麦当劳(中国),位于非快餐品牌的榜首。不仅如此,“海底捞”也是唯一入围《2023全球餐饮品牌价值25强排行榜》⁶的中国餐饮品牌。
(一)成都汇集全球美食,部分菜系门店数量仍有提升空间
成都的国际菜系种类丰富,共有4625家全球美食门店,在所有餐饮门店数的占比为2.48%,涵盖了西餐、日本菜、韩国料理、东南亚菜、中东菜等主流国际菜系,国际餐饮业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明显。
进一步分析来看,成都东南亚菜门店在7个城市中排名第3,但韩国料理、日本菜、西餐门店数少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7个城市中分别排名第6、第5、第5。
(二)成都美食国际显示度走在全国前列,但缺少米其林三星餐厅
《2023年米其林指南城市榜单》⁷显示,成都是中国内地第四个入围米其林榜单的城市,仅次于上海、广州、北京。其中,成都上榜的餐厅(共57家)涵盖了二星餐厅、一星餐厅、必比登推介餐厅和米其林指南入选餐厅,但相比较于北京、上海,缺少三星餐厅。
进一步分析来看,成都的57家米其林餐厅中有3家为国际美食餐厅,占比为5.26%,高于广州和杭州,但少于上海(26.87%)和北京(13.89%)。其中,成都上榜米其林榜单的餐厅均为西餐餐厅。
(一)商圈美食:春熙路商圈餐饮门店分布密度高,交子公园商圈食客消费能力好
商圈为餐饮业提供了人流基础、丰富了消费场景,对餐饮业发展具有重要承载作用。成都、北京和上海分别提出将春熙路商圈(成都)、交子公园商圈(成都),王府井商圈(北京)、CBD商圈(北京)、南京西路商圈(上海)打造为千亿规模商圈⁸,上述5个商圈的餐饮业发展各具特色。
从餐饮门店分布密度⁹来看,春熙路商圈分布密度达684家/平方千米,在5个商圈中排名第2,仅次于上海南京西路商圈(889家/平方千米)。相比之下,交子公园商圈的餐饮门店分布密度较低(140家/平方千米)。
从食客消费能力来看,交子公园商圈人均餐饮消费110元,与上海南京西路商圈、北京CBD商圈、北京王府井商圈旗鼓相当,凸显了其餐饮业的高端定位及食客的高消费能力。春熙路商圈的人均餐饮消费57元,以更亲民的价格成为“接地气”的餐饮聚集地。
从餐饮店铺热度、消费者满意度、餐饮业态丰富度来看,春熙路商圈、交子公园商圈具有广阔成长空间。5个商圈中,上海的南京西路商圈的餐饮店铺热度最高、消费者满意度最优(1268条评论/店,4.01分),北京CBD商圈餐饮业态最丰富(香农指数2.84),相较之下,春熙路商圈(404条评论/店,3.77分,2.62)、交子公园商圈(286条评论/店,3.79分,2.54)满意度稍显落后。
(二)美食地标:春熙路步行街、建设路、玉林街等是食客们的热门打卡地,汇聚众多知名餐饮品牌
美食地标指因特色美食、知名餐馆以及独有的美食文化等而闻名的标志性地点,具有高热度、高知名度等特征。《成都市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打造玉林街、西门里等一批美食新地标”。
从门店热度来看,除春熙路商圈内的春熙路步行街、IFS、339购物中心,交子商圈内的孵化园和银泰城外,建设路、玉林街、骡马市、宽窄巷子、九眼桥等地也聚集了一大批高热度餐饮门店,成为食客们的热门打卡地。
从知名度来看,美食地标汇聚众多知名餐饮品牌。《2023全球餐饮品牌TOP10排行榜》中的7个品牌、《2023中国餐饮品牌力100强排行榜》中的47个品牌均在美食地标开设门店,入驻品牌数排名前三的美食地标分别是春熙路步行街(36个)、建设路(30个)、玉林街(20个),对应门店数量为分别为64家、59家、35家。
(三)美食社区:小吃快餐成社区餐饮揽客主力,社区食堂悄然兴起
美食社区是专为附近居民提供日常饮食服务的餐馆聚集地,具有餐饮业态精准匹配居民日常需求、经营高度依赖回头客等特征。
从餐饮业态来看,成都社区餐饮以小吃快餐为主。小吃快餐门店数占比最高,占社区所有餐饮门店的46%,人均消费相对较低(23元);其次是中餐(占比21%,人均67元)、火锅(占比19%,人均72元)。进一步分析来看,在社区小吃快餐中,粉面类成为“中流砥柱”,门店占比超40%,价格实惠(人均消费15元),成为社区附近居民主流选择。虽然社区食堂¹⁰占比仅为2%,但这一新兴业态精准满足了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日常饮食需求。
从顾客满意度来看,电子科大社区、九眼桥社区、总府路社区、东御河社区、文博社区、万年路社区等社区聚集了大批高评分的餐饮门店。
成都餐饮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餐饮品牌在国内享有显著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商圈、地标、社区对餐饮业的发展也各自贡献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相较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成都国际美食的丰富程度、品质等尚待提升。下一步,成都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围绕餐饮业发展,建议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大对“高渗透度”和“高影响力”的品牌推广力度,做强成都连锁品牌。广泛吸纳国内各种菜系入驻成都,让成都特色菜系在竞争中不断进步,持续擦亮成都美食名片。
二是积极引进高端米其林餐厅、国际知名餐饮品牌来蓉发展,积极举办国际美食节会活动,汇集全球特色美食,提升成都餐饮业的国际化水平。
三是积极培育美食载体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美食基础,创新特色消费场景,多元化拓展餐饮业态,在不同美食载体中间都能体会到“成都味儿”。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中注释说明:
1.数据来源于2023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多源数据来源包括:地图POI数据、“大众点评”APP公开数据、各类评价榜单数据等。
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3)》分级排名中,2座综合型:北京、上海;9座特色型:成都、深圳、广州、杭州、重庆、南京、武汉、西安、苏州。对比城市选取依据为:在11座综合型以及特色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选取餐饮收入在千亿规模之上的6座城市。
4.川菜渗透度:本文用川菜门店数量/中餐门店数量来衡量。川渝火锅渗透度:本文用川渝火锅门店数量/火锅门店数量来衡量。
5.《2023中国餐饮品牌力100强排行榜》在中国餐饮品牌节上公布,该品牌节是由广州市商务局指导,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央广网和红餐网联合主办。
6.《2023全球餐饮品牌价值25强排行榜》由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发布,其中品牌价值被理解为品牌所有者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许可该品牌所获得的净经济收益。
7.《2023年米其林指南城市榜单》来源于米其林指南的官方发布。其中,三星餐厅代表“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的卓越餐厅;二星餐厅代表着“值得绕道前往”的卓越水平;一星餐厅代表着“高品质烹饪,值得停车一试”的餐厅;必比登推介餐厅旨在推荐那些提供高品质食物同时价格合理的餐厅;米其林指南入选餐厅代表着提供高质量的食物,但可能没有达到星级餐厅的标准。
8.来源于《成都市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北京市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上海市商圈能级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9.餐饮门店分布密度=商圈餐饮门店数量/商圈规划面积。
10.2023年,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社区食堂包括老人食堂、爱心食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