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
智慧调度平台”研发单位真实情况的声明
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杨婷婷:巩固绿色基底、注重场景搭建,提高公园城市示范区城园相融的魅力与活力

2024-07-31 浏览量:678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期间,全国上下积极探讨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与绿色发展新路径。成都市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和示范区,其在公园城市建设与绿色生态发展方面的实践与创新,具有极高的示范意义和借鉴价值。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公园城市示范区研究所)所长杨婷婷应邀做客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今晚800》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题节目——《公园里的奋进之城》,一起来锦江河畔话改革、芙蓉树下聊发展、公园里面说幸福。


封面(1).png


认识视角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回顾顶级全球城市发展经验,往往高度重视城市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感,在其各自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均将“公园”作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在城市中保留回复自然,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在城市中的和谐共生。




例如,新加坡在其发展历程中便走过了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城市”再到“自然中的城市”的城市进化之路。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的发展要在城市建设中适应自然,把生态要素引入城市,将城市融入自然,在厚植绿色生态本底中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发展绿色生产力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促进公园与城市空间无界融合,为全国城市提供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示范样板。


创新实践

———————————————

“城市中的公园”到“公园中的城市”


公园城市不仅仅是公园,但成都的公园建设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建设逻辑。截至2023年底,成都累计建成各类公园达1556个,公园微度假、绿道骑行、龙泉山观日出等成为生态惠民的生动例证,也形成了诸多值得分享的经验。




在理念上,成都公园的建设充分尊重地形地貌,以“留、借、构、融”等手段,融新景与周边环境为一体,尽可能保留林盘、田地等场地现有生态人文资源,如北湖生态公园中保留的鸟岛。

在形态上,注重淡化公园边界,持续推进多园互融、职住一体的空间布局优化,使工业区、商务区、文教区、生活区与公园衔接嵌套,以“公园+”建设模式推动形成城园相融的宜人、宜居、宜业环境。

在业态上,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建设天府艺术公园、北湖生态公园等一批业态集聚、功能复合、创意独特的城市文化地标和旅游目的地,孵化出《王者荣耀》《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现象级IP,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的相辅相成。


未来之策

———————————————

建设“神形兼备”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从2018年提出,经过五年多的创新实践,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了诸多的成效,已基本呈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大美形态,现今“形”已具备,如何在“神”上精进是下一步的重点。




未来,成都巩固绿色基底的同时,应注重以场景搭建,提高城市风貌的协调性与活力,提升企业、居民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基于此,建议制定涵盖绿色场所、产业、交通、能源、建筑、生活、消费、金融、碳汇等多领域的公园城市生态场景体系,促进各类场景融入公园城市骨架,并形成产业、产品、服务,让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聚焦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转化,针对生态资源调查、生态价值核算、综合开发利用等重点环节,有效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现实问题。


视频来源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今晚800》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题节目——《公园里的奋进之城》,完整视频见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各平台。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