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洋:紧牵应用场景这个“牛鼻子” 推动人工智能迭代升级与城市发展双向赋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四川省将人工智能作为2024年的1号创新工程,提出以超常规最大力度给予精准支持,以大模型为引领的人工智能发展已进入展示技术能力和实现广泛场景应用之间的“中间时代”,国家及重点城市均将应用场景作为推动“人工智能+”的重要引擎。因此,应用场景创新的速度、广度与深度对城市发展人工智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成都如何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快驱动人工智能迭代升级与城市发展双向赋能?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何洋进行了深入解读。
近年来,成都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建圈强链,全力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产业竞争力稳居中西部第一。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中国AI创新之城竞争力全景报告》显示,成都“城市AI成长潜力”排名全国第二,在打造以大模型为牵引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上已形成较好基础。
目前,成都已有3个大模型、28个算法通过国家五批次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¹,在文创、智能客服、智慧办公等领域形成了代表性的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产品。此外,还构建了“超算+智算+通算+边缘计算”多层级算力供给体系,拥有一批专业化计算型数据中心,具备支撑前沿科学研究、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场景建设的数据与算力底座。
成都超算中心
成都牢牢把握国家、四川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于近期印发《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实施场景融合应用培育行动,紧牵应用场景这个“牛鼻子”。对成都而言,集中优势资源建设一批具备短期爆发性和深远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自身迭代升级的现实之需,更是构建城市中长期核心竞争力的必然之举。
综合来看,成都可以率先打造三类场景,推动全市人工智能从“小切口、单件事”发力,逐步到“大场景、跨领域”创新,加快驱动人工智能迭代升级与城市发展双向赋能。
第一类可以探索“人工智能+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批赋能经济增长的成熟型应用场景。例如,面向成都生物医药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人工智能+新药研发”应用场景,加快推动生物医药生成式算法、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等在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临床试验等环节赋能。
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
第二类是可以探索“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一批抢占科创先机的引领型应用场景。例如,抢占人工智能对材料领域研发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先机,探索开发材料设计、表征与测试大模型,打造“人工智能+未来材料”应用场景,加速构建AI for Science研究新范式。
第三类可以探索“人工智能+大型功能设施”,形成一批提升城市影响力的超级应用场景。例如,抓住成都密集举办系列国际赛事机遇,打造“人工智能+重大赛事活动”应用场景,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赛事策划-媒体直播宣传-气象保障”全流程。
原文刊载于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和成都日报联合主办的《成都经济观察》(2024年7月19日《成都日报》第05版),有删改。
文中图片来源:成都日报、图虫
文中注释说明:
1. 数据来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五批次《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已备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