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
智慧调度平台”研发单位真实情况的声明
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企稳回升态势明显、实现稳健开局起步 —— 解码成都首季经济运行

2023-05-04 浏览量:1441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1683197144012084856.png


1683197255051026124.png


(一)“流量热力”显著回升


人员流动的复苏是实现经济恢复的重要前提条件,一季度以来,随着疫情影响大幅消退,成都流量快速“热”起来,各项流量指标在国内实现领先回升,显现出了全市经济社会秩序修复的弹性较大、势头较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人口迁移活跃度回升。全市百度迁入、迁出指数平均值均居10个重点城市²第4位,净流入口达2545.7万人次、增长64.4%。第二个方面是航空客流量直线回升。进出港航班载客量达1525.5万人次,仅次于上海、北京居8个重点城市第3位,同比增长69.3%;其中3月载客量(534.0万人次)达到2021年以来单月新高。第三个方面是市内地铁客运量明显回升。全市轨道交通客运量达466.3百万人次、增长11.2%,其中3月客运量(18.5百万人次)也达到2021年以来单月新高。


4-图表(1).png


5-图表(1).png


(二)市场活力持续提高


经济活力来源于市场主体活动的稳步恢复,企业注册、融资、招聘等行为是反映市场活跃度的重要表现指标。一季度,成都各项企业行为指标实现明显回升,反映出成都市场活力迅速增强、企业预期持续改善,经济复苏全面启动。具体显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企业数量在加快增长。全市累计新增企业8.0万家,在10个重点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居第2位,同比、环比分别增长9.9%、33.0%;其中,3月新增企业数量(4.2万家)达到2021年以来单月新高,可以看出,成都企业参与市场活动的信心在不断回升。第二个方面是企业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在加速扩张。3月末成都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增速较2022年末提升2.0个百分点至18.8%,多用于企业设备更新和扩、改建等领域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为18.1%、连续5个月保持提速走势,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力有所恢复;同时,成都单月信用债发行规模呈现逐月扩大走势,1—3月累计发行信用债135只、同比提升46.7%,共融得资金1066.1亿元。第三个方面是企业用工需求在领先回升一季度,成都企业招聘岗位数和求职简历投递量分别居全国城市第2、5位,企业招聘岗位数环比增速超13%。


7-图表(1).png


8-图表(1).png


9-图表(1).png


(三)“增长动力”集聚增强


企业生产、经营、投资以及居民消费的回升是全市经济复苏的具体表现,是经济增长动力不断修复的有力支撑。今年以来,在疫情影响大幅消退、2022年政策滞后效益进一步显现的利好下,成都经济供需两侧的增长动力均有所增强,尤其是2022年相对疲弱的服务业和消费领域发力明显,成为了一季度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

从供给侧来看,发力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接触性服务业加速回暖。一季度,成都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接触性服务业均释放出加快修复积极信号,天府、双流两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创历年同期新高,电影票房收入继续保持在全国城市第3位、增速(5.5%)环比提高2.6个百分点。二是生产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保持稳定发展。1—2月全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9.5%、12.0%;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2%、14.2%、14.0%、11.8%,反映出成都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在服务业经济复苏中仍走在前列。三是先进制造业较快增长。全市五大先进制造业增长5.8%,除装备制造业外,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支撑能力有所提升。


11-图表(1).png


从需求侧来看,发力点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线下消费加快回暖。商圈客流快速回升带动全市线下消费实现明显反弹,全市10个重点商圈日场均客流量均值已超2019年同期的90%,线下消费对限额以上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贡献度自2022年4月以来首次转正并一举回升至50%以上。二是线上消费保持韧性。全市限额以上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餐饮收入、商品零售收入增速均高出全部消费增速,3月全市美团服务消费指数³同比增长17.4%,其中住宿消费、旅游消费指数增长均超39%。三是服务业投资稳定增长。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地方专项债不断发力拉动服务业基础设施投资止滑回升,房地产放松政策显效推动房地产投资企稳,疫情影响大幅消退后聚集性服务业投资反弹等多重利好因素带动下,1—2月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5%,分别高出全部投资、第二产业投资增速2.5、11.0个百分点。四是成都造产品“走出去”加快。一季度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班列增长超70%、开行量居全国第一;1—2月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2.3%,占全部贸易比重(36.0%)同比提升9.3个百分点,显现出新通道的开拓和新市场的拓展正在为成都进出口回稳提供新的增长动能。


12-图表(1).png


四)“转型引力”加快释放


经济发展既要有量的合理增长,更要有质的有效提升,一季度成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也在继续加快,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调整升级态势持续,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升。高新技术和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领域企业数量的稳步增长显示出了成都产业结构的渐进式调整,截至3月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6.6%、增速在10个重点城市仅次于武汉居第2位;绿色存续企业数量在10个重点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居第2位,同比、环比分别增长33.9%、4%;3月新增数字经济领域企业数量居10个重点城市首位,环比增长64.6%。二是投资含链量、含智量持续提高。一季度,产业建圈强链招商引智的积极成效也在不断显现,引进的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数量、总投资额分别增长15.7%、5.6%,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数量、总投资额占比分别为35.2%、84.7%,先进制造业项目数量、总投资额占比分别为72%、77.1%;引进领军人才(团队)39个,招才引智类项目5个,高能级功能型平台2个,“专精特新”项目34个。三是消费含新量、含优量稳步提升。得益于消费场景全面恢复和压抑的消费需求释放,成都新兴消费业态保持活跃,升级类消费实现稳步扩张,3月全市夜间消费整体订单量同比增长26.6%,露营、探险、亲子游的搜索量同比增长均超10%;高消费和次高消费群体占比合计达到73.0%,同比、环比分别提高9.6、0.1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保持在70%以上。


14-图表(1).png


15-标题(1).png


虽然一季度全市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但从全年来看,全球经济放缓伴随着流动紧缩、通胀高企、成本攀升、政治打压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仍在发酵,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全市经济运行中既存在一些显性困难问题也面临系列潜在风险挑战,下一步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加快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需要予以重点关注、主动应对。

一是应关注外需减弱和大宗商品价格较高背景下,工业企业稳价稳产压力的缓解和企业利润的改善。一季度,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4.9%,总体处于稳定区间但环比、同比分别下滑了3.6、1.1个百分点,这是由于消费电子需求下滑影响电子信息产业订单减少、价格下跌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仍然高企影响企业利润收缩等因素导致的;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进入低增长、高通胀、高成本时代,全市应继续加大对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稳增长和利润修复的关注力度。

二是应关注融资环境收紧和市场观望情绪升温背景下,投资内生增长动力的深层次修复。一季度,成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下滑2.1%,这是受到了外部环境趋弱和内部结构不优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各国加息潮导致全球流动性迅速收紧和跨境资本回流加快背景下,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则需要在优化投资环境、提振投资信心以及强化制造业投资支撑作用等方面进一步发力。

三是应关注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叠加缩表意愿加大背景下,消费意愿和信心的持续提振。一季度,成都消费复苏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疫情防控平稳有序转段后线下消费、服务型消费的恢复性增长,但从大宗消费增长放缓、居民存款余额增速回升、消费贷款余额增速下滑等指标的走势来看,全市消费活力仍然不足,这是过去三年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以及就业不稳定性加大等因素产生的滞后影响,要全面释放消费增长潜力还需在增强消费场景供给的同时,进一步破除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意愿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四是应关注全球贸易整体收缩叠加结构变化背景下,进出口增长后劲的挖潜。1—2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6.6%,增速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7.8、6.1个百分点,其中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分别下滑34.4%、4.6%。因此,在外贸需求整体萎缩伴随各国贸易需求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全市稳外贸要积极抢抓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能源产品市场需求扩张机遇,进一步地拓展新区域新领域市场空间。


16-标题(1).png


(一)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经济衰退风险有所加大


上半年,全球将面临主要经济体通胀降温缓慢、多数国家以紧缩性的政策抑制需求、全球贸易不稳定性加大、全球流动性和金融环境持续收紧等多重挑战,全球经济低增长、高通胀、高成本、高利率、高杠杆、高不确定性等特征难以明显改善,预计全市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和风险挑战将更加复杂严峻。一季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机构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1.8%—2.8%。


(二)国内经济延续修复回升走势,经济增长潜力继续释放


上半年,尽管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多,但考虑到疫情对生产需求的抑制性作用会较大幅度消除、扩大内需政策会持续加力、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国内经济循环将更加通畅,预计国内经济将延续向好回升走势,顺利完成预期增长目标,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稳定良好的条件支撑。一季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机构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至5.1%—5.7%。


(三)全市经济步入加速恢复阶段,经济内生动能加快积累


上半年,尽管成都经济复苏的结构性制约因素仍然存在,但总体来看供需两侧修复的积极向好支撑将有所增多,服务业、消费对全市经济的拉动将进一步增强,工业贡献预计将保持平稳,投资贡献有所回升,进出口的下拉作用将略有减缓,全市经济内生动能将进一步增强,恢复面和恢复程度将有所扩大和提升。预计上半年全市经济增速将达6.0%左右。


 供给侧

服务业有望保持快速修复走势,从4月以来成都出港客运航班载客量、进港客运航班载客量日均值环比分别提高10.2%、12.7%,百度迁入指数、百度迁出指数日均值环比分别回升10.45%、11.42%,糖酒会住宿预订量同比增长13倍,五一期间成都机票订票量同比增长超30%等情况来看,全市聚集性服务业仍有较强回升动能,金融业在企业融资需求回升、房地产信贷环境放松等带下也将保持稳定增长,从土地成交保持稳定的情况来看房地产业也有平稳增长的支撑,总体而言服务业恢复向上的利好因素仍然较多。

工业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尽管需求收缩下消费电子和燃油车产销压力加大,但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市场仍有空间以及医药制造、新材料等去年下滑领域在不断修复,叠加国内在金融方面、信贷方面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显效拉动企业预期和信心回升,预计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走势。


20-图(1).jpg

2023年4月13日,第108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成都召开


需求

消费增长和拉动作用有望继续改善,上半年,虽然仍面临大宗消费增长发力的挑战,但随着服务业经济复苏拉动就业逐步恢复、居民收入增加,各类消费场景全面恢复以及汽车消费券等消费刺激政策持续发力,叠加低基数的利好,预计消费市场总体仍将延续稳步回升走势,对整个经济拉动明显改善。

投资有望实现总体稳定增长,上半年,低基数效应下基础设施投资的回稳将为全市投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招商引智对产业化投资的拉动效果预计也将逐步显现;同时,随着全市经济加快恢复为企业投资注入信心,民间投资或将实现边际修复,综合来看,预计全市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回稳。

进出口下行压力逐步缓解,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外部需求趋弱对全市进出口的影响仍将存在,但考虑到成都积极推动供应体系调整,成都造产品出口和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都明显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合作等外贸新市场合作持续增多,预计全市外贸修复动能也将有所增强,下行压力得到小幅缓解。


21-图(1).jpg

成都国际铁路港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上半年全市经济仍将处于恢复阶段,但供需两侧的内生修复动能将进一步增强,这与领先实际经济运行7—10个月的先行指数走势相一致(过去6个月内成都先行指数实现了波动回升),预示上半年全市经济增速将较一季度略有提升,达到6%左右。


22-图表(1).png


23-作者简介(1).png

24-作者简介(1).png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成都日报、图虫


文中数据来源:国家交通运输部、成都市统计局、wind数据库、百度地图慧眼、移动运营商手机信令大数据、猫眼APP、58同城和赶集直招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人才流动趋势报告》

文中注释说明:

1. 由于深圳、广州和郑州数据尚未公布,故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排名中均不含上述城市。

2. 本文所述10个重点城市指2022年GDP总量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

3. 服务消费总指数是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基于美团线上平台,通过消费者在成都市内餐饮、休闲娱乐、住宿、旅游4大服务消费领域的浏览情况和消费情况合成的指数,得分越高说明服务消费的活力越强。

4.  先行指数、一致指数是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基于反映未来经济走势的宏观先行指标和反映当前经济走势的一致指标合成,宏观先行指数用于预警宏观经济未来走势和变动情况,宏观一致指数用于监测当前宏观经济走势情况。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