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内城市经验,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夯实成都共同富裕基础
就业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可以让更多人参与财富创造,使更多人获得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也作出了“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让广大市民群众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任务安排,这一系列重要部署既彰显了党和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又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充分就业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支撑地位。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城市促进就业方面的经验做法,在充分借鉴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成都市以“扩就业”“带就业”“促就业”“帮就业”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建议,为成都市完善就业促进工作提供参考。
(一)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多渠道就业
扩大就业容量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重中之重。国内部分城市通过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等举措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推动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北京重视开发社区生活服务类岗位,围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规划和建设进展,利用社会化管理服务专员、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便民理发、果蔬零售等社区服务性岗位,促进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
杭州重视开发应急管理服务临时公益性岗位,包括防疫消杀、医护辅助、物资配送、道路管制、卡点值守等,并将网约车司机、直播带货主播等自由职业纳入岗位(工种)目录。
宁波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合理设定流动摊贩场所,在政府指定的场所和时间内销售、从事劳务活动,无须办理营业执照,鼓励灵活就业。另外,为补充现有社会保险尚未覆盖的灵活就业人员工作意外伤害保障,在全国首创“灵活保”,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专属普惠保障。
宁波灵活就业人员可通过“浙里办”进行线上投保
(二)促进重点群体充分稳定就业
解决好就业问题,重点人群是关键。强化措施促进重点群体更加充分就业,就抓住了稳定就业基本盘的“牛鼻子”。国内部分城市聚焦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难点,为其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支持。
针对高校毕业生,宁波开发基层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农业技术等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上海积极开发劳动社保、社区管理服务、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等基层就业岗位,明确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新招聘岗位要全部向高校毕业生开放。
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南京依托县域经济、乡村产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岗位,要求重大投资项目、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参与;充分发挥以工代赈促进就业作用,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优先吸纳农村低收入人口、农村留守女性参与工程建设以及建成后的维修养护。
针对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上海推出面向登记失业人员的服务清单和政策清单,分级分类提供岗位推荐、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就业创业见习等服务,每月开展1次跟踪调查,及时了解登记失业人员动态变化状况;切实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线、救急难”的作用,扩充环卫、社区、防疫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临时性公益性岗位用于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重庆根据登记失业人员就业需求和能力素质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就业服务,对有就业意愿的,提供求职技巧指导,精准推介岗位信息;对有自主经营意愿的,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导、导师指导、孵化基地对接等创业服务;对就业意向尚不清晰的,提供职业指导、心理疏导,组织参加职业体验、就业见习等就业准备活动。
上海市人社局官方网站失业人员就业帮扶政策专区
(三)推动就业供需充分精准对接
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结构性就业矛盾进一步凸显。国内部分城市为了让供需双方精准、高效地匹配,着力解决后疫情、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就业服务模式无法满足就业服务新需求、闲暇劳动力和用工需求旺盛企业之间对接不顺畅等问题,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上海打造家门口的就业服务圈,在街道或社区建设一批“家门口”“楼门口”的就业服务工作站所,每个居(村)委会安排至少1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就业促进工作,解决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夯实高质量充分就业基层基础。
北京、广州等地搭建“共享用工平台”,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有“共享用工”需求的企业提供免费对接服务,支持平台企业为劳动力闲置的企业提供灵活用工岗位,搭好企业间“点对点”用工互助桥梁。
青岛搭建“共享网络线上用工平台”,由平台担保“临时务工人员”薪资安全,与市场监管、税务部门协作对问题企业和问题员工进行大数据筛选,实行平台信用认证,定期在平台公示信用缺失单位和人员行为,通过闲置劳动力跨行业的转移,解决企业劳动力闲置和用工短缺两头难问题。
湖北武汉、襄阳等地推出“零工之家”微信小程序,实现就业信息“一网化”共享,让零工实现一部手机精准就业,劳动者求职、企业招聘只需动动手指,系统就能精准筛出匹配信息,实现精准化对接、专门化服务、便捷化通联。
“零工之家”微信小程序
山东济南、潍坊等地创新搭建“零工客栈”平台,在城市打造20余处“零工客栈”,日均服务上万人次,为零工免费提供信息对接、洽谈交易、技能培训、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生活配套等八大服务,零工求职环境显著改善、务工收入明显提高、劳动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与之前“马路市场”相比,“找活”成功率由60%提高到90%以上。
(四)开展跨区域人力资源合作
推进跨地区人力资源配置和转移就业,是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服务重点企业用工需求的重要举措。国内部分城市通过开展跨地区人力资源服务合作,推动区域内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实现共同富裕。
长三角地区整合求职招聘资源,促进企业岗位共享和人才共享,构建创业服务微信号矩阵,共享创业信息、创业项目,建立跨区域人力资源数据统筹利用机制,联合发布区域薪酬指数、供需指数分析报告等,解决区域人力资源信息不对称问题。
南京搭建“南京都市圈公共就业创业网上服务平台”,整合发布南京、芜湖、镇江、马鞍山、扬州、滁州等10个都市圈内市(区)人社部门发布的招聘信息,实时展示各城市举办招聘会、发布招聘岗位的最新动态,促进都市圈求职者按需就近就业。
南京都市圈公共就业创业网上服务平台
广州支持市外地区在广州设立劳务工作站,并积极配合工作站开展相应的岗位收集、就业跟踪等服务,保障了市内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
上海与对口协作的市外地区开展“点对点”转移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加大对农民工疫情防控、公共招聘、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复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
在国家、省、市有关稳就业、保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工具箱推动下,目前成都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在保持就业稳定的同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部署要求,成都市需从瞄准重点群体“扩就业”、扶持灵活就业“带就业”、创新就业服务“促就业”、鼓励区域协作“帮就业”等方面入手,以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夯实全体市民共同富裕基础。
(一)瞄准重点群体就业需求“扩就业”
当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失业人员仍是成都市就业促进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应针对这些群体的就业需求,多渠道开发岗位,扩大就业容量。
一是针对高校毕业生,更大力度加强校企对接,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多渠道开发基层就业岗位,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力度。以更大力度加强校企对接,积极开展“校园招聘月”“就业促进周”等岗位开拓和供需对接系列活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要对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培训和市场拓展、品牌宣传等指导服务,延长企业存活期。
二是针对农民工,重点在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县域经济。推动郊区新城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先吸纳农民工参与。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强乡村振兴就业创业基地师资、教材、实训基地等培育体系建设,整合职业教育和社会化培训资源提供“量身定做”的创业技能和实训服务,提高农民工创业成功率。
三是针对失业群体,健全跟踪调查机制,提供精准化就业创业服务。建立登记失业人员工作台账,定期联系,每月跟踪调查,动态管理和更新信息,确保人员底数清、基本信息清、服务需求清。根据就业创业意愿和技能水平,健全分级分类服务机制,针对性开展求职技巧指导、推介就业岗位信息、创业政策咨询及创业指导服务等,对尚无明确就业意向的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及就业准备活动。
(二)认清趋势扶持灵活就业“带就业”
伴随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就业新业态、新模式,灵活就业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成都应将扶持灵活就业作为破解当前“就业难”的关键棋。
一是减少灵活就业人员在从业资格、经营场地等方面的限制。探索将网约车司机、直播带货主播、配送员、家政服务员、整理收纳师、健康照护师等灵活就业岗位和新职业纳入成都市岗位(工种)目录。对在电子商务类平台上开展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允许使用平台提供的网络经营场所申请个体工商户登记。允许销售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个人手艺的摊贩在指定的时间、在划定区域的地铁站、广场、公园周边摆摊设点。
二是提供满足新就业形态发展所需的新型培训服务。在全市范围内面向转岗待业的失业人群,提供适合灵活就业职业特点的培训服务,采取“直播+录播”“线上+线下”“长班+短班”相结合的方式在网络直播、微商电商、育婴护理等领域展开定向培训。
三是加快完善面向灵活就业人群的权益保障。将灵活就业纳入立法内容或相关规划,修订和完善《成都市就业促进条例》。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需要,研究制订报酬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职业安全等有关劳动标准,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针对灵活就业及零工人群开发普惠的意外伤害保险产品。
(三)创新就业服务供给模式“促就业”
公共就业服务提质增效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本质要求。成都要在树立服务新理念、广泛运用服务新技术方法、创新服务新模式上下功夫,更好满足不同服务群体多元化、多层次的就业服务需求。
一是依托成都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选取就业服务需求旺盛的典型社区试点打造一批“家门口”“楼门口”的就业服务工作站,并配备专业职业指导师。就业服务工作站免费向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应急管理服务临时公益性岗位信息,开展公益就业创业培训活动,宣传最新就业创业政策,为重点群体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政策咨询服务。通过完善社区就业服务网络,打造“社区+职介+就业+服务”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建设一批“暖心型”充分就业社区。
成都武侯区“就业服务小站”
二是搭建“天府共享用工联盟”“蓉城零工家园”等针对灵活用工的新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支持各类平台为用工富余和用工紧缺企业搭建“点对点”员工共享的桥梁,促进不同企业员工在企业间灵活调配。采取线上客户端和线下服务点相结合的方式,为零工免费提供求职信息发布、岗位推介、技能培训、劳动维权、基本生活服务等公共就业服务,提高灵活就业人群“找活”成功率和企业“招人”对口率。
(四)破除跨区域人力资源流动障碍”帮就业“
跨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信息互通、服务联动,是实现跨区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桥梁。成都应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人才流动将变得更加频繁的机遇,搭建数字化人力资源市场、打通人力资源互通通道,推动成渝地区人才资源一体化发展。
第三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创业活动周
一是搭建“成渝公共就业创业网上服务平台”。整合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区)人社部门发布的招聘会、招聘岗位、就业创业政策、重大活动等最新信息,推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人力资源数据互通互享,人才交流服务资源互联共享。
二是推动成渝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探索成渝地区各城市间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政许可互认、从业人员资格互认,扫清人力资本服务企业、人力资源产业园互设分支机构的障碍。共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推动成渝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园区建设、企业招商与服务、对外交流合作、机会清单发布等方面开展合作。
三是支持设立成渝其他市(区)驻蓉就业服务站和成都驻成渝其他市(区)就业服务站。引入有资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两站”开展转移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成渝劳动协作”等系列专场招聘会,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建立“实习+培训+就业”的劳动协作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加大对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降低企业招用跨区域劳动力的成本。
文中图片来源:宁波市人民政府网站、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南京人社”微信公众号、“零工之家”微信小程序、“武侯发布”微信公众号、“重庆人社”微信公众号、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