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
智慧调度平台”研发单位真实情况的声明
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2021年上半年成都市经济形势监测分析及预测

2021-07-16 浏览量:2539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1626417346446002114.png


  上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复苏逐步加快和国内经济内生动能修复的共同支撑下,全市经济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稳健恢复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两年平均增速普遍较一季度有所提高,经济复苏面持续扩大且在各领域之间的复苏更加协同,呈现更高质量的均衡复苏态势,显现出工业复苏扩面提质、内需驱动明显增强、产业结构加快向高端化演进、经济发展效益持续改善等运行特征。但也应看到,国际通胀的输入影响、全球供应链不稳定、国内专项债发行偏缓等扰动因素仍在持续发酵,对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带来风险挑战,叠加去年低基数效应逐步消退的影响,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同比增速不同程度高位趋缓,表明经济运行正从快速复苏逐步向常态化回归,结合6月成都经济运行指数走势,预计上半年全市GDP同比增长14.2%左右,两年平均增长7.2%。


1626417382197017827.png

图1成都经济运行指数走势图


1626417452738065313.png


  (一)外需边际放缓但仍具韧性,工业、进出口总体保持向好复苏态势 


  一是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贡献能力提升。二季度,受国际订单逐步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芯片供应紧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企业产能释放受到一定抑制,全市工业经济复苏边际放缓,但总体仍保持较快增长。

  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4.2%,较一季度有所下滑;但两年平均增速为7.8%,高出一季度0.4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左右,支撑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8%左右,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达到33%左右。

  先行指标稳步向好。1-5月,工业用电量增长23.1%、两年平均增长11.5%,两年平均增速较一季度回升2.4个百分点;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6%,连续15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先进制造业情绪指数²为53.07,同比提高1.13。

  工业复苏面持续扩大。1-5月,全市37个工业行业的增长面达到83.8%,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7%,较一季度收窄3.5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支撑引领作用稳步提升。1-5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9%、两年平均增长15.9%,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57.2%、37.6%、18.2%、17.9%。

  对比来看,1-5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分别领先全国、全省0.8、0.5个百分点,分别居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第3、7位,处于居中靠前水平。


1626417643963004706.png

图2  2020年5月-2021年5月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情况


  二是外贸进出口增速缓中趋稳,一般贸易和民营企业增长韧性较强。上半年,随着美欧经济活动恢复、供需缺口收窄和美国耐用品库存不断提升,叠加基数抬高的影响,全市进出口贸易增速高位回落,但在一般贸易和民营企业稳健增长的支撑下,近期已显现出趋稳迹象。

  1-5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为13.1%、较一季度下滑12.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19.3%,较一季度下滑0.5个百分点,但较1-4月小幅回升0.2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6%。

  出口增速缓中趋稳。1-5月,全市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8.5%,较一季度回落21.8个百分点;但两年平均增速为21.4%,已较一季度回升1.2个百分点。

  进口增速止滑回稳。1-5月,全市进口总额同比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16.7%,同比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较一季度有所下滑,但环比均回升0.1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与民营企业增长韧性较强。1-5月,全市一般贸易增速为27.0%,较一季度提高3.8个百分点,比加工贸易增速高19.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贸易额增速为42.0%,分别高出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32.3、57.4个百分点。

  对比来看,成都进出口总额两年平均增速分别领先全国、全省8.9、0.7个百分点,在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中分别居第2、3位;其中,出口总额两年平均增速分别领先全国、全省10.0、0.3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同类城市。


1626417902614017414.png

图3  2020年5月-2021年5月成都市对外贸易走势情况


  (二)内需驱动明显增强,服务经济和消费、投资复苏加快


  一是服务业经济呈良好复苏态势,交通运输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恢复。上半年,成都人流、物流稳步恢复,支撑全市交通运输业、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复苏,进一步增强全市服务业复苏动力。

  1-4月,全市规上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33.2%,两年平均增长10.1%,较一季度提升1.0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1%、两年平均增长7.2%,两年平均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达到67%左右。

  交通运输业加快复苏。成都人流、物流加快复苏,1-5月,全市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27.8%、57.7%,地铁客运量增长105.6%;6月每日人口迁入量总体保持在全国城市第2—3位,仅次于上海、北京,较一季度提升2个位次左右。在此支撑下,交通运输业稳步复苏,1-4月,全市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5.3%、39.8%,较一季度分别提高12.8、28.3个百分点。

  生活性服务业较快增长。1-5月全市限额以上餐饮业、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117.1%、111.9%。上半年,全市共引进296家各类首店,居全国城市第3位,较2020年同期、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49%、24.9%,其中全国首店37家;电影票房累计达到7.98亿元,居全国城市第4位,较一季度提升1个位次;夜游景区及玩乐门票销量同比增长469%。

  金融业稳中向好发展。截至5月末,随着居民存款较快增长与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稳定提升,全市辖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0.8%、14.3%,均处于近年内较快增长水平。


1626418032424043011.png

图4  2019年二季度至2021年二季度成都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增速


1626418059439008788.png

图5  2021年上半年12个对标城市电影票房情况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APP。


  二是消费市场复苏韧性相对较强,服务消费和大宗消费加快回暖。二季度以来,在疫苗接种全面提速、清明和五一等节假日促消费活动积极开展以及成都“定制”消费券发放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全市消费延续稳定复苏态势。

  1-5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6%,较一季度回落6.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0%,较一季度小幅提升0.2个百分点,显现出较强的复苏韧性。预计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8%,两年平均增长6.9%。

  服务消费复苏快于商品消费复苏。1-5月,全市餐饮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为23.3%、高出一季度3.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速仅为4.2%、较一季度小幅下滑。上半年,全市服务型网络零售额增速为45.6%,高出实物型网络零售额增速24.5个百分点。

  大宗消费支撑作用较强。1-5月全市汽车类零售额、石油及制品类限上零售额分别增长39.7%、24.3%,对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贡献率分别为42.1%、12.6%。

  对比来看,1-5月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领先全国2.7个百分点左右,居国家中心城市第3位;两年平均增速与2019年同期增速的差距也小于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和全国、全省。


1626418162105059958.png

图6  2020年5月-2021年5月成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


1626418188212087664.png

图7  2021年1-5月销量前30的城市乘用车销量及增速情况


  三是投资增速呈现止滑企稳走势,贡献主力由工业投资转向服务业投资。二季度,受基数抬高、制造业利润收窄等影响,全市投资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但从两年平增速来看,全市投资仍然在加速复苏。

  1-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4.4%,较一季度下滑5.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8.0%,较一季度、1-4月分别提高2.5、0.9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达到12.8%左右,两年平均增长8.4%左右。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1-5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32.5%,高出全口径投资增速18.2个百分点。

  服务业投资增速、贡献趋稳回升。在公共服务投资、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的支撑下,1-5月全市服务业投资增速达到13.0%,较一季度下滑3.5个百分点、环比回升0.8个百分点,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贡献率(70.6%)较一季度提高5.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贡献则随之下滑4.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波动回升。1-5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为3.6%,较一季度下滑4.0个百分点但环比回升3.2个百分点。

  对比来看,1-5月,成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两年平均增速排在国家中心城市中第4位,仅次于上海、广州、西安;两年平均增速与2019年同期增速的差距也小于北京、天津、重庆、广州、武汉等城市,复苏进度相对较快。


1626418266291056716.png

图8  2020年5月-2021年5月成都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情况


  (三)产业结构加快向高端化演进,创新基础更加夯实


  一是社会资本加速流入高技术产业和新经济领域,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取得积极成效。上半年,全市公开披露的天使投融资事件数量同比增长近30%,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三大领域;全市新增上市企业8家,比2019年、2020年同期均多5家,且其中有6家企业分布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全市新培育入库的新经济梯度企业724家,其中独角兽企业7家、行业领军企业13家、准独角兽企业100家、种子企业604家;6月,成都新经济总量指数连续11个月居全国城市第2位。

  二是基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配置。上半年,全市新增两个国家级交通实验室,中国产权协会数字产权创新(成都)基地等创新平台也积极落户成都;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分别增长11.9%、47.5%;通过校企双进累计收集的创新成果、需求分别达到去年同期的1.72、1.62倍;累计技术交易额同比增长12.9%,较今年一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


  (四)经济发展效益持续提升,居民获得感稳定向好


  一是企业和居民收入稳步回升,财税收入实现领先增长。1-5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7.2%、两年平均增长18.4%,两年平均增速较一季度小幅微增0.1个百分点,高出2019年同期增速11.3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6.6%、两年平均增长19.7%。1-5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6.4%、两年平均增长5.0%,两年平均增速比2019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比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平均水平和全国分别高出4.5、0.6、1.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0.1%、两年平均增长6.1%,两年平均增速比2019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


1626754484008045348.png

图9  2019年5月-2021年5月成都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及增速


  二是高校毕业生加速向蓉汇集,各类居民收入温和回升。2021年毕业季中,有7.2%的高校毕业生愿意来蓉工作,占比居全国城市第四位。二季度,成都平均薪酬较一季度增长2%;分职位、分企业来看,普通员工薪酬和民营企业工资增长相对较快,较一季度分别增长2.1%、2.3%。

  三是终端消费品价格平稳增长,居民获得感稳定向好。1-5月,成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8%,较一季度回升0.7个百分点,其中,除鲜菜类、医疗保健领域消费价格指数超过103.0%外,其他领域价格均保持温和增长甚至下滑趋势;全市民生获得感指数³总体达到82.24,连续5个月呈现小幅波动的稳定增长态势,其中,教育、社保、医疗领域获得感较一季度小幅回升。


1626754525512065503.png

图10  2020年5月-2021年5月成都市民生获得感指数走势图


1626842467480080630.png



  当前,全球疫情和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世界经济走势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恢复态势总体向好,但也仍存在内需恢复不充分,供需结构不平衡,区域分化明显等影响经济常态化进程问题;着眼短期巩固全市经济恢复势头和中长期培育经济内生动力及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订单逆向回流和内需更高水平充分释放、人力资本结构匹配等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一)持续关注输入型通胀和供应链不稳两大风险因子


  下半年,在全球需求复苏导致半导体供应链收紧的大环境下,受台湾干旱、洪涝交替制约芯片生产等因素影响,预计全市缺芯困难在短期内难以缓解,将制约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产能充分释放;同时,欧美经济复苏、印度拉美深陷疫情所带来的大宗商品供需缺口可能导致大宗商品价格高位盘整、品种分化,持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加大龙头企业订单流失风险和下游中小微企业流动性风险。


  (二)持续关注制约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复苏的主要因素


  当前,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收窄和生产节奏放缓正持续影响工业投资增长后劲,融资受限和土地交易下滑也加大了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叠加建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共振影响,使得下半年全市投资稳增长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由于收入相对较低和储蓄倾向增高,全市居民消费提质扩容受到制约,二季度成都普通员工薪酬仍然低于多数同类城市(见图12),今年2月以来全市住户存款同比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均快于居民收入恢复速度。


1626842666621021883.png

图11  2021年1-5月各城市住宅用地供应量、成交量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房天下《中国300城市土地市场交易情报(2021年5月)》



1626842737540069583.png

图12  2021年一季度、二季度普通员工薪酬

数据来源:前程无忧《二季度薪酬调研报告》


  此外,全市在文化消费品、奢侈类服饰、电子消费品以及汽车配套消费品等可选消费⁴领域的优质市场主体较少,上半年全市在可选消费领域无新增上市企业,明显落后同类城市(见表1);截止6月末,全市可选消费领域上市企业数量累计仅8家、平均市值为51.1亿元,分别居11个同类城市中第8、11位,可选消费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消费集聚辐射力的发挥。


1626842809944081577.png

表1  2021年上半年重点城市可选消费、日常消费领域上市企业数量及市值对比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6月28日)



  (三)重视劳动力供给快速增加与供需结构错位的问题


  “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人口增量居全国城市首位,2021年毕业季的高校毕业生也表现出强烈来蓉意愿,反映出当前劳动力在加快向成都汇聚。但受岗位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仍有错位,创新型人才、新职业人群和现代技术工人缺失的影响,成都劳动力市场压力仍然较大。6月,全市劳动力供给指数和企业用工指数分别环比上涨0.36、0.19,反映出劳动力供需没有实现充分对冲。


1626842975886026141.png


  (一)世界经济梯次化复苏,通胀和政策转向成为主要风险点


  下半年,世界经济将踏上疫苗复苏之路,在美欧的引领下各经济体呈现出梯次化恢复态势;经济复苏带动需求上升,同时部分生产国供给能力仍然受限,预计全球通胀难以在短期内消退,全球超宽松宏观政策的拐点或将显现。总体来看,国际经济环境总体向好但风险因子更为复杂,对成都的外需拉动力将逐步减弱。6月,OECD报告、IMF报告分别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5.8%、5.5%,分别高于先前预测0.2、0.3个百分点。


  (二)全国经济进入疫情后的常态化增长状态,供需两端进一步修复调整并趋于平衡


  上半年,全国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积极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宏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生产需求持续扩大、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市场预期不断修复。下半年,考虑到国内局部疫情反复和国际订单逐步回流将限制消费、出口增长,原材料价格高企和芯片供应紧张将减缓工业增长势头,预计全国经济将在延续复苏态势的同时,经济增速小幅放缓、复苏动力结构发生切换,供需两端进一步修复调整并趋于平衡。


  (三)全市经济更多依靠内生动力的修复实现稳中加固,基建投资、服务性消费成为结构亮点


  下半年,在世界经济复苏提速、国内经济进一步向潜在经济增速回归的大环境下,全市经济预计总体仍将延续温和复苏态势,但复苏主要动力将进一步由“供”向“需”、由“外”向“内”转变。

  从供给端来看,下半年,受海外供需缺口逐步收敛、“缺芯”影响持续发酵、基数逐步走高等因素影响,预计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制造业等上半年贡献较高的高技术产业增速将继续小幅调整,工业增速呈现低位增长走势;服务业在房地产业下滑和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稳步回暖的交织影响下,预计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从需求端来看,下半年,尽管面临工业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的挑战,但随着专项债发行逐步加快,全市基建投资将呈现加速复苏态势,对全市投资稳定增长起到重要支撑;同时,我国疫苗接种全面推开和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活动将支撑全市消费稳步复苏,继续在全国内实现领先增长。

  综合来看,下半年全市经济复苏的重点领域将是投资、消费以及服务业经济,主要指标可能受基数效应影响延续回落,但两年平均增速将进一步向疫前水平靠拢。总体来看,全市经济将在内生动力的不断修复中实现稳中加固,在经济稳步增长中实现结构和质效的改善。结合先行指数领先实际经济运行7~10个月的运行规律(全市宏观经济先行指数自今年2月以来开始小幅波动下滑),预计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将总体呈现平稳增长、小幅调整的增长态势,经济增速达到13.0%左右。


1626843605786096612.png

图13  2013年6月-2021年6月成都市先行、一致指数⁵走势情况


文中数据来源:百度迁移指数、猫眼专业版APP、上海中商数据和成都零售商协会联合发布的《2021半年度成都首入品牌研究》、携程研究院发布的《2021上半年旅游夜经济报告》、财新BBD发布的中国新经济指数报告、天虎科技发布的《一组数据感受成都金融创投力量》报告、58同城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前程无忧发布《二季度薪酬调研报告》、房天下发布的《中国300城市土地市场交易情报(2021年5月)》

文中数据说明:

1. 经济运行指数(EOI)是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基于大数据构建的用于反映经济总体运行情况的综合指数,包含经济景气指数(EPI)、经济活力指数(EVI)、经济信心指数(ECI)和经济质量指数(EQI)4个分项指数。数据源为主流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平台、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成都市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网络监测平台等。

2. 先进制造业情绪指数是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基于新闻、论坛、微博、博客等互联网数据,通过民众对经济形势与重点产业的评论热度和倾向构建情感分析模型计算得出的指数。该指数用于反映民众对先进制造业发展形势的看好情况,指数值越高,表明民众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形势越看好。

3. 民生获得感指数是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基于互联网上民众在讨论监测话题时的评论并进行情感分析,得出的反映监测期内网民对特定主题评论倾向的指数。该指标值介于0-100之间,数值越高表明网民对民生领域获得感越强。

4. 可选消费是指除非必要消费外的消费品,主要涵盖汽车、家用电器、零售、百货、传媒、休闲旅游、酒店餐饮、汽车配件及设备、服装纺织等领域。

5. 宏观先行指数、宏观一致指数是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基于反映未来经济走势的宏观先行指标和反映当前经济走势的一致指标合成,宏观先行指数用于预警宏观经济未来走势和变动情况,宏观一致指数用于监测当前宏观经济走势情况。

封面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626843723917026022.png

1626843737129080637.png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