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
智慧调度平台”研发单位真实情况的声明
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12组关键词 带你了解成都“十四五”(上)

2021-03-30 浏览量:3600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成经智库.jpg

        近日,成都“ 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发布,这是成都在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之后,乘势而上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第一部五年规划,主要明确2035年全市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全程深度参与了成都“十四五”前期重大问题、基本思路和规划《纲要》的研究编制工作,现特别推出《12组关键词带你了解成都“十四五”》专栏,通过两期文章共12组关键词和12段语音讲述,与您分享“成经智库人”的思考、理解和感悟,从智库视角为社会各界了解成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供参考。

       本期为上篇,聚焦“外部环境与发展阶段”“发展目标与远景展望”“极核引领与协同联动”“双循环门户枢纽”“全球竞争力”“创新策源力”6组关键词。

1617081928206049607.png




1617082004220003507.png

       历次五年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及各项重点任务均建立在对当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准确把握和科学研判之上。与“十三五”时期相比,“变”和“新”是成都“十四五”时期最鲜明的两个特征,“变”主要表现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成都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外部环境、肩负的战略使命均有与以往不同的发展变化,“新”则意味着成都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也就是从高标准全面小康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转向冲刺世界城市,在此背景下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成为必然路径选择。

       从国际环境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背景下,国际力量格局、各国竞争优势、全球治理体系、地缘政治和安全形势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纲要》提出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同时将城市的安全和韧性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最新变化的战略举措,也是在充分把握城市自身经济发展长期趋势转变基础上的主动作为。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虽然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也面临外部环境恶化、矛盾问题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以“站位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成为鲜明时代特征。《纲要》明确提出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基本导向,既是新发展阶段下引领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根本之策。

       从区域环境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逐渐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构建,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成都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纲要》从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助推全省“干支联动”发展、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四个层面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正是主动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举措。

       就成都而言,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已完成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成功实现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巨大跃升,将开启高标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进入冲刺世界城市的全新发展阶段,正处于“重大战略机遇的叠加期、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工业化城市化的质量提升期、人口人才红利的持续释放期、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窗口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高水平开放的加速期”的七期叠加阶段。

1617163019511059123.png



1617082469798056595.png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成都于2020年顺利实现了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既定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站在全新的发展起点,一方面,着眼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远景战略目标,需要进一步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持续巩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为未来加快向世界城市迈进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的宏伟美好蓝图,破解现代化建设亟需解决的诸如发展质量和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民生领域短板突出、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城市治理体系仍存短板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因此,《纲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明确了成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到2025年全国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文创、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城市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具体体现为“五个先行区”,即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协调为新形态的融合性发展先行区、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先行区、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先行区、以共享为新局面的人本化发展先行区。同时,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和安全底线思维,围绕创新驱动、扩大开放、绿色生态、民生福祉等领域设置了28项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量化指标,以独立板块形式设置了安全保障类指标,特别是首次将“实施美好幸福生活十大工程”以发展目标的形式展现,使得发展目标不再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变成全体市民可感知、有温度的价值认同。

       2025发展目标-2035远景目标-2050远景展望既保持了未来前瞻性和历史延续性,也体现了规律性、突破性、创新性,其内在联系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

        一是遵循“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比如《纲要》提出2025年全国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文创、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城市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2035年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全面建成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2050年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二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任务的接续推进,比如《纲要》提出202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35年力争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达到东部地区水平,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

       三是体现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建设的阶段目标,比如《纲要》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2035年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2050年成为创新驱动、全龄友好、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样板。

1617163064665044210.png



1617163094255093212.png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以来,顺应区域发展规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进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省委关于“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决策部署,均突出成都在成渝地区、四川省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赋予成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参与合作竞争的责任使命。因此,与以往不同,本轮规划将强化极核引领和主干带动,推动成都与周边区域合作作为首要篇章专门阐述,行文逻辑由内及外、由做强极核功能到辐射联动,具体包括四个层次。

      以建好“示范区”做强极核城市功能。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强力推动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以协调为新形态的融合性发展、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以共享为新局面的人本化发展;着力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整体形态、发展方式、营城路径等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塑造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优势,全面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功能能级。

       以下好“先手棋”拓展发展主干。以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为方向,积极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打造有机融合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加快推动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更好地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辐射引领全省协同发展。

        以“干支联动”引领全省协同。围绕全省“一轴两翼三带”布局,充分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加快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协同川南经济区发展,协调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联动攀西经济区发展,助力川西北生态区发展,着力共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利益共同体,更好地服务全省协同发展大局,深度拓展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

       以唱好“双城记”推动成渝地区发展。牢固树立一体化理念、一盘棋思维,以加强战略对接、政策衔接、功能链接为导向,与重庆齐心协力、相向而行,联手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协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携手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全面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整体协同性,有力支撑成渝地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1617163138695001222.png




1617163159401077550.png

       顺应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态势,党中央作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成都提出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既是深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要求,更是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努力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有更大作为的内在需求。

       国家对外开放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最大机遇。“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更加凸显成都向西向南开放前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的区位优势;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四川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决策部署,有利于成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组织商贸流通,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

      枢纽通道建设及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是独特的优势。成都坐拥国际空港和陆港优势,且国际航线网络和铁路大通道持续完善,在国家中西部城市中枢纽通道优势明显;同时,近年来成都外向型经济呈现高成长性和高增长性特征,2020年,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规模和增速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这些都是成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优势。

       面向未来,成都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将从以下方面重点突破。

       拓展立体化战略枢纽通道。推进“两场一体”运营打造全球性航空枢纽、洲际航空中转中心和货运中心,构建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建设泛欧泛亚陆港主枢纽和国际航空门户主枢纽。

       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加快自贸区协同开放、综保区提质增效、开放口岸拓能升级,依托国际铁路港经开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平台载体建设出口加工基地,借力中日示范项目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提高对外开放经济活力和整体经济效率。

       构建高效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全球供应链体系,加快完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制造型企业配送枢纽、面向亚洲的国际区域分销企业配送枢纽和服务“一带一路”的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提升国际资源要素集聚运筹能力。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围绕居民消费品质化、多样化、服务化升级趋势,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建设立足国内、辐射西部、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时尚魅力和天府文化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合理扩大有效投资。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眼长远发展和未来需要,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投资政策的精准性,加快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1617163178943033233.png




1617163198278020225.png

       “十四五”时期,成都将开启建设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快迈向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新阶段,开始在世界城市体系和国家战略全局中谋篇布局。将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核心放在全球竞争力这一高度,是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贡献“成都方案”的职责所在,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必然要求,是支撑成都建设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增强城市核心功能的战略需要。未来,成都将在新阶段、新格局、新趋势中确定面向全球的产业发展新位势,着力增强产业发展的全球控制力、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谋划:

       一是提升“成都制造”“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新经济”的全球辨识度。面向未来,成都在新时代的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全力打响成都制造、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新经济四大产业品牌,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支撑“成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攀升,提出构建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重点、以未来产业集群为先机的先进制造业新体系。围绕支撑“成都服务”全球配置力和带动辐射力进一步提升,提出构建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经济体系、空间体系、供应链服务体系三大体系,系统谋划了总部经济发展、平台载体建设等行动。围绕筑强成都特色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出构建成都“六大经济形态+五大重点产业+优势赛道”的新经济发展体系,前瞻布局数字经济、生物经济、航空经济、陆港经济等未来经济形态,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和主导权,期望成为行业大变革的引领者。

       二是提升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的全球显示度。建设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就是要推动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服务供给链共生共荣,以期形成要素资源集约集成、产业配套合作紧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全球市场供应供销便捷的产业竞争新优势。建设高水平产业功能区,就是要持续增强功能区发展动力、专业水平、集聚效应,构筑城市功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管理创新提能的空间载体。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就是要高标准建设2000万平方米以上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科创综合体,以期形成高要素聚集度、高经济密度、高创新浓度的产业发展新示范。

       三是增强资源要素配置的全球运筹力。围绕推动人才全球配置,提出建设国际人才枢纽,加快实施“天府实验室全球高端人才招引计划”等,加快聚集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家。围绕推动资本全球配置,提出引进培育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及要素交易中心,争取设立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打造金融开放合作引领区。围绕增强总部经济集聚、运筹和辐射能力,提出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总部深耕成都,搭建“总部+”区域协作平台,支持在蓉跨国公司、国内集团总部和功能型总部,要建成总量最大、能级最高、环境最优的中西部总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总部企业首位城市。

1617163217261049110.png



1617163244832098021.png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加速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大变革。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呈现出全球化、多极化、数字化等发展态势,正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奠定新的全球竞争格局。可以说,核心技术、高端科技就是现代的“国之利器”,谁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

       大国崛起需要大城担当,成都提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在统筹“两个大局”背景下贯彻落实国家提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行动自觉,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责任担当,是在建设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面向未来,成都将推动创新由“十三五”时期强化“双创”,向“十四五”时期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转变,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具体说来,成都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将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站位“国家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在国家建设创新强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布局中勇于担当,高标准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水平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起点建设天府实验室,设定了“十四五”时期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增20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二是推动创新品牌化,强化成都创新生态链品牌力。做强放大成都全国双创“第四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承载,打通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产业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如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基地,积极争取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成都,打造学科交叉融合、内涵关联的原始创新集群;在新型光刻技术、多模态网络与通信、生物与信息融合等优势领域,主动争取承担国家“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构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大型企业引领中小企业深度参与创新链协同协作,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等等,以期形成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三是优化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贡献成都智慧。持续发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试先行的制度优势,聚焦重大科学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如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将完善支持重大技术攻关的财政投入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实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和科研经费“包干与负面清单”制度,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将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等等,以期为全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