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
智慧调度平台”研发单位真实情况的声明
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彭星:处理好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五对关系

2025-10-28 浏览量:68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封面(1).jpg


2024年以来,成都市聚焦提升城市核心能级,结合不同区域发展基础和优势潜力,谋划构建“城市新区强引领、中心城区强支撑、县市新城强突破”的市域发展格局。当前,县市新城正处于“量变积累”向“质变突破”的关键阶段,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加快叠加累积,但与中心城区和先发地区相比,仍不同程度存在发展阶段的时间差、发展规模的体量差、发展模式的代际差。如何处理好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的五对关系,持续增强经济竞争力和综合承载能力?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枢纽经济专业首席研究员、区域经济研究所彭星进行了深入解读,解读文章刊载干《成都日报》理论周刊。


1-标题(1).png


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要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功能定位,立足现实基础和潜力空间,找准工作切入点和发力点,将县域打造成为人口产业吸附的坚实载体,为推动城市能级位势能级跃升贡献更多力量。

着力放大空间承载优势。主动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积极争取先进制造功能性引领性项目落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成都制造业战略增量区域。

着力建强门户枢纽节点。依托天府国际机场,推动简阳市打造国际空港门户枢纽城市和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依托成都铁路港,推动彭州市、金堂县联动青白江区、新都区打造成都北部门户枢纽。

着力深挖山水人文资源。推进世界遗产、重点景区和文旅IP等串珠成链,发挥川西林盘、大地景观等独特乡村资源禀赋,高水平建设天府乡村旅游风景廊道,营造自然生态、文博文创等消费新场景,建设区域性文旅融合发展高地。

着力提升服务保障功能。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提高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加强重要能源保供基地建设,做好都江堰水源涵养地和李家岩水库、三坝水库等重要水源地建设保护,拓展城市安全保障和经济发展战略纵深。


2-图(1).jpg

天府粮仓温江稻菜现代农业园


3-标题(1).png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勇于破除思维定式和视野局限,加快推动从静态集聚到动态融合转变,不断延伸县市新城发展边界。

持续深化跨区域联动。坚持市场化导向、商业化逻辑,引导区县、街镇多级联动、跨区域协同,聚合比较优势共建市域结对合作区,创新完善“合作共建”“飞地园区”“托管建设”等合作模式,探索建立“研发+制造”“总部+基地”等合作机制,优化跨区(市)县企业迁移、项目落地、联合招商等收益分成和指标分算机制,在资源共用、平台共建、项目共促、要素共保、利益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突破,通过功能延展形成若干个差异化发展的功能组团。

持续深化跨市域合作。以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为抓手,深化与德眉资交界地带组团式融合发展,引导县市新城积极共建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推进成雅毗邻区域共建绿色发展经济带,提质发展成阿、成甘等飞地合作园区,支持邛崃市联动周边县市、协同绵竹市等完善白酒产区产业产品生态,加快构建相互依存、互惠互利、水涨船高的区域协同发展利益共同体。


4-图(1).jpg

成都-阿坝工业园区


5-标题(1).png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集聚高素质人口、高端化产业同步推进,合理调试好“人—城—产”关系。

突出“引育用留”聚人才。全面落实县市新城“人才十条”,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工作体系,大力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突出融通赋能强创新。推进“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平台向县市新城延伸,鼓励校(院)企在县市新城合作组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及创新联合体,支持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探索推广“科创飞地”,结合县市新城实际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定期举办“科创天府·智汇蓉城”县市新城专场活动,加大“成果贷”“研发贷”等金融服务倾斜力度,更好助力县域创新发展。

突出“立园满园”兴产业。主动融入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引育“镇园之宝”与壮大“明日之星”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千亿级园区、工业重镇,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施企业梯次培优行动,围绕主攻产业加快引进一批高能级项目、重大平台和龙头企业,加快打造产业地标及特色品牌,不断增强县市新城产业竞争力。


6-标题(1).png


做强县市新城,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心城区转型升级,放大优势区域价值创造作用,也有助于促进乡村各类资源要素高效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引领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画卷。

增强县城承载能力。一体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加快推进老旧街区(小区)、危旧房、城中村、场镇等改造提升,深入实施县城特色功能培育行动,布局建设规模适度、特色突出的工业、商业发展区,主动承接中心城区制造业、物流基地等功能外溢,带动重大产业项目、优质公共资源、关键生产要素向县城加速汇聚。

推动镇域扩权赋能。探索向经济强镇(街道)和中心镇扩权赋能,依法依规赋予镇(街道)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镇园合一”等改革,促进镇(街道)和园区功能协同融合。支持每个县市打造县域副中心,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一批工业重镇、文旅名镇等,争创更多省级百强中心镇,以镇域“小精彩”助推县域“大发展”。

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推进“一带十五园百片”建设,深入实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连片成面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带,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盘活用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壮大农商文旅体康融合业态,创新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7-标题(1).png


无论是短期稳就业、优教育、强医疗,还是长期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县域经济都是重中之重。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在发展中回应民生需求、增进民生福祉,让县市新城发展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有序推进市域铁路、低运量轨道交通向县域延伸,扩大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覆盖面,打通一批“断头路”“瓶颈路”,构建县市新城至中心城区至少“一高一快一干线”综合交通走廊,大幅缩短通勤时间和心理距离。科学实施城乡5G信息网络等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给排水管网、防洪排涝设施更新改造,加快提升燃气、电力输配设施供给能力。

推动公服扩容下沉。坚持按实际管理服务人口定规模、配资源、促均衡,支持区域联盟、委托管理等方式,着力引导优质教育医疗机构在县市新城办学办医,建设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探索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随迁子女随时统筹入学机制,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多村联建或单独建设农村养老、托育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县域生活水平。

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大力推动城乡区域路面、立面、河面、绿化等环境问题改善提升,打造美丽宜居县市新城。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管控,推动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相结合,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城乡整体形象。


原文刊载于2025年10月22日《成都日报》第07版理论周刊,有删改。


8-图表(1).png


9-作者简介.jpg


10-作者简介1(1).png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