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如何破局,多地创新探索新路径
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实体经济的“筋络”。促进物流业提质增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就是为实体经济“舒筋活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物流与供应链,明确要求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近期,长三角、深圳、成都等地着眼现代物流全链条调结构、促改革,在物流网络协同构建、物流模式创新、数字化平台搭建、物流集成服务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加快构建区域联通、供需适配、安全高效、创新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现代物流产业研究员”围绕区域物流协同、低空物流场景应用、数字化赋能、供应链服务主体培育,对成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物流具有外部性,空间尺度越大,物流成本降低效果越明显。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印发《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推动降低长三角区域物流成本,提升物流运行效率,满足生产和生活物流需求。
一是合力打通多式联运“梗阻”。长三角地区针对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存在堵点卡点、多式联运存在“梗阻”等问题,联合实施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和区域物流运输方式多式协同行动,推动长三角铁路货运、内河水运联通工程,开展“一单制”“一箱制”试点,联合打造长三角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海铁联运精品线路。目前,江苏宿迁、安徽芜湖开通了上海直达航线,沪通铁路二期预计建成后将使上海到南通的货运运输时间缩短约30%。
二是共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物流环节在整个产业链成本中占比约20%~30%,降低物流全链条成本对于提升产业链竞争力至关重要。对此,三省一市联合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供应链协同,实施“新三样”物流高效便捷流通工程,共同建设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目前,安徽开通首列合肥-上海光伏逆变器铁海联运班列,国内运输环节成本下降45%,不仅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合肥-上海光伏逆变器铁海联运班列
三是协同提升口岸服务效率。为提升口岸服务效率和国际物流竞争力,三省一市提出聚焦跨区域货物运输载具、货物运输通行等方面促进规则互认标准统一,围绕低空物流、冷链物流先行先试一批区域标准,降低枢纽集货和通关成本。目前,三省一市海关创新物流监管协作,推动“联动接卸”模式,将长三角三省11个港口与上海洋山港“视同一港”,实现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每个进口和出口集装箱可分别降低物流成本200元和400元;江苏淮安-上海港率先试点“以箱促链”,海运集装箱可在铁路站点“放箱直提”,货运时间降低了近一半。
物流协同网络是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全社会物流效率的重要支撑,其本质是通过整合分散的物流节点、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区域壁垒,形成覆盖全域的高效物流网络。《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域的物流降本增效方案,三省一市通过战略协同,将分散的城市物流网有机联动融入区域物流网,在跨省域物流协同发展中树立了典范。
对此,建议成都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区域物流运输方式多式协同,促进信息共享、标准互认,共同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协同降低物流全链条成本,提升区域物流竞争力和供应链韧性。
低空物流作为新型物流方式,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中商业化前景广阔,对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具有重要作用。2025年2月,全国首个“空地协同”智慧物流运营中心——丰翼宝安低空智慧物流运营中心在深圳落地启用。该运营中心结合了传统物流与低空物流的优势,采用无人机与无人车接力配送的创新模式,大幅提升了快递运输的效率和时效性。
丰翼宝安低空智慧物流运营中心
一是政企合作打造低空物流新典范。低空智慧物流发展受空域开放管理、技术设施保障、法规标准体系、商业化运营等因素影响,由政府牵头与企业深度合作,可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提高政企合作效率。运营中心由宝安区政府和顺丰集团旗下的丰翼科技共同合作打造,双方在政策、技术、场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走通了低空物流场景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路径。据统计,运营中心目前日均可处理快递2000单以上,已开始实现盈利。
二是空地协同大幅提升物流配送时效。运营中心创新将传统物流与低空物流在同一场地融合运营,通过无人机、无人车和快递员相互配合的运输模式,有效发挥传统物流成熟的快递处理能力和低空物流高效的运输能力,实现天空、地面配送无缝衔接。同时,运营中心还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订单智能分配、路径自动规划、运力动态调配,实现同城快件平均2小时送达,跨城快件平均3小时送达,航空件时效缩短半天,配送效率比单纯的路面运输提升4倍。
三是场景拓展构建高效低空智慧网络。运营中心致力于构建无人系统的“枢纽+网格+末端”三级物流飞送体系,将无人机物流网络拓展到更多领域。通过构建智慧城市的服务生态,设置智慧城市服务中心,为后期城市管理、智慧医疗、应急救援、安防巡检、环境监测等城市服务场景提供支撑。如利用无人机物流网络完成急救设备、救灾物资配送等应急任务。
目前,低空物流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试点示范阶段,通过试点方式验证低空物流组织模式、商业模式等问题。国内市场形成了以深圳为首高速发展、其他城市加速跟进的局面,深圳启用“空地协同”低空智慧物流运营中心,探索了传统物流与低空物流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成都掘金低空物流新赛道提供了一定参考。当前,成都工业无人机产业链综合竞争力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已开通跨区域商业低空物流航线,试运行低空快递物流支线,低空物流已在末端快递、外卖配送等领域得到初步探索应用,并有望在农产品运输、医疗物资输送、交通接驳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但其发展仍面临空域管理复杂、技术瓶颈突出、安全风险加剧等现实问题。
下一步,建议成都一方面聚焦物流需求痛点,挖掘适合开展末端物流配送的具体场景,如商圈学校配送场景、医疗物资运输场景、县域乡村配送场景等,因地制宜开通支线物流航线,打造“低空+城市即配”“低空+城际物流”“低空+应急物流”等特色鲜明的低空物流应用场景;另一方面,探索多种类型物流联运发展模式,如“干支末”联运发展模式,“无人机+无人车”的全空间无人机体系联运模式等,进一步拓展物流降本增效的空间。
传统物流服务模式依赖人力与经验,效率较低且难以实现精准管理,数字化驱动的物流服务借助先进技术、数字化平台,加快形成物流数据、智慧物流等新质生产力,重塑物流服务格局。2025年3月,在天府商品交易所主办的2025四川煤炭订货交易会现场上,西南首个数字化煤炭交易平台——天府商交所煤炭板块正式上线,将大大提升川渝乃至西部地区煤炭流通效率。
2025四川煤炭订货交易会
一是搭建数字化交易体系。平台深度融合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创新推出“电子交易+智能履约+数字监管”全流程数字化模式,合同签订、货物交割、资金清算效率大大提升。
二是打造煤炭流通服务生态。平台引入中铁物流、曹妃甸港等30家头部物流企业,打通“北煤南运”铁路干线、长江水运及区域公路配送通道,物流时效优化20%以上;引入中信银行等供应链金融机构,配套引进权威煤炭质量检测中心,开发订单融资、仓单质押等供应链金融产品,构建起“交易+物流+金融+质检”四维服务体系,将推动煤炭流通综合运营成本下降。
三是建立价格发展新机制。平台通过发布“四川煤炭价格指数”,与大连、郑州商品交易所合作设立煤及焦煤期货交割仓库、形成“期现联动”机制;同时,建立500万吨可调度应急产能,配合政府完善“基准价+浮动价”价格形成机制等举措,可以健全平台的价格发现功能和保供风险管理机制,提升煤炭交易市场活跃度和区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数字化服务平台有利于打破企业间信息壁垒,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共享与协同运作,增强物流供应链响应效率。天府商品交易所作为西部地区领军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此次上线煤炭交易平台,标志着西南地区煤炭大宗商品交易正式跨入全流程数字化新阶段,将有效提升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煤炭供应链运作效能。成都作为全国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2024年印发了《成都市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成都要培育西部能源产品流通走廊。上线天府商品交易所煤炭板块正是成都培育西部能源产品流通走廊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抓手。
未来,成都可持续做大做强数字化煤炭交易平台,增强煤炭在线交易、价格发现、仓储物流、结算交割、运营控制等功能,打通“原料基地-服务平台-应用市场”流通渠道,打造立足川渝、辐射西部的煤炭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提升西部地区煤炭流通效率和保供韧性。
当前,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全球供应链重构成为趋势。2025年3月,成都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在蓉正式成立。该集团着力构建“一站式”国际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的同时,也为成都加速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一是整合资源构建“运贸产”一体化网络体系。成都国际贸易集团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及“两场两港”等载体建设,整合成都周边“空铁公”口岸、物流场站、仓储设施及专业市场等物流设施资源,有重点、有侧重地选择贸易品类,构建形成“运贸产”一体化体系。2024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超5700列,成都国际航空枢纽货邮吞吐量更是首次突破100万吨。未来,成都国际贸易集团将利用“运贸产”一体化网络,助力成都加速实现“通道流量”向“贸易留量”的转化。
中欧班列(成渝)
二是数字赋能打造供应链全流程服务平台。成都国际贸易集团通过聚合物流、交易、支付等数据,构建国际贸易大数据平台,提供覆盖通关、融资、退税等环节的“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不仅能简化商品交易、物流、仓储、通关等流程,提升国际贸易运营效率,更能实现供应链动态监控和风险预警,降低企业跨境贸易风险。
三是抱团协作共建国际供应链网络生态。成都国际贸易集团与30余家国内外知名机构和企业签约合作,携手搭建多主体协同发展的外贸网络。创新“国企控通道+民企拓市场”合作模式,与智元汇合作推动智慧交通出海,与益民集团打造高品质食材供应链和“川果川菜”国际通道,形成国企主导基础设施建设、民企深耕细分市场的协作机制,协同打造国际供应链服务新生态,以增强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和全球市场波动的能力。
当前,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供应链不再只是企业层面的经营管理体系,而是战略性行为,要求企业及城市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提升供应链集成服务和价值创造能力。成都国际贸易集团从基础设施资源协同、数据赋能、到市场拓展,加速打造国际供应链集成服务链主企业,全方位增强大宗商品规模化集散功能。
对此,成都可以成都国贸集团组建发展为契机,培育壮大供应链服务主体,加强产业发展、对外贸易、供应链服务深度协同,构建“买全球、卖全球”供应链集成服务体系,推动本地供应链从“单一通道依赖”向“多维集成网络”转型,让“成都造”产品“走出去”,更让优质供应链服务“沉下来”。
文中图片来源:天府商品交易所网站、“宝安日报”微信公众号、“成都地铁”微信公众号、“上海铁道“微信公众号
文中注释说明:
1. 长三角三省一市为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