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精神 谈体会 谋发展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九)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全会胜利闭幕后,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立即行动,通过精神宣讲,集体学习,分享交流等方式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力争为奋力书写改革新答卷贡献智慧力量。为分享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部分专家的学习体会,营造良好的学习贯彻氛围,成经智库推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与各位读者共学精神,共谈体会,共谋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将社会信用列为市场经济四大基础制度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提出“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加强涉企信用信息归集”“提升增信力度”等要求,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价值意义。
从政策落实层面来看,国办《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实施方案》、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通知》等重要政策中均提出要推动信用数据共享流通、加强信用机制和信用应用建设,助力企业发展相关要求,营造良好环境。
在此政策导向下,我们将研究成都如何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方面提质增效,加强信用数据融合应用,创新推出更多利企惠企的服务、产品和应用场景,将有助于成都进一步释放信用价值,在以信用赋能营商环境优化,促进民营经济、数字经济和信用经济发展等方面把握先机、率先作为。
从区域竞合层面来看,一方面各地社会信用水平持续提升,地区间在信用建设方面的你追我赶竞争态势愈发明显。与此同时,按照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发力,将推动区域信用一体化作为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间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重要举措之一。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成都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可行路径,推动成都有力有效地提高城市信用水平,并以信用为纽带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在城市竞合中增强以信用为依托的营商环境竞争力。
从回应企业层面来看,调研发现,企业希望政府部门针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经营主体探索免检机制、实施政策“免申即享”、创新信用贷款产品等,让守信企业享受更多信用红利、坚定合规发展信心。同时,对违法失信企业“利剑高悬”,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鉴于此,我们围绕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以信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完善信用法治等方面开展更多研究、推出可落地性举措,回应企业期盼,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历经多年发展,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策导向正从“打基础”“固根本”走向“促应用”“强创新”的新阶段。如何运用信用理念和方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运行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更好发挥社会信用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作用,作为智库要从站位发展全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需求,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存在的突出短板问题开展研究,提出扎实推进信用数据、制度、手段各方面深度融合的政策、制度与路径建议,为构建以信用为依托的现代经济治理体系,提升成都营商环境建设水平提供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