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伟:强化枢纽功能 链接全球资源
2024年6月3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对外公布。这样一个全面贯彻中央部署、深刻把握省情实际的《决定》,强调真抓实干和切实可行的《决定》,必将激发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新动能。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成都如何加快融入全球城市产业体系?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区域经济学研带头人刘军伟在《成都日报》理论版发表署名文章,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从强化城市枢纽链接全球能力的角度进行了深入解读。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当今世界,谁能快速便捷地链接全球,谁就能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枢纽”,进而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甚至全球城市。成都要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突出以下四个着力点,努力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关键位置,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强化“枢纽”链接全球能力。
应特别注重服务国际供应链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因为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分别直接作用于推动科技流、资金流、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循环流动,能增强成都在国际供应链体系中的话语权和配置力。
为此,成都可深入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集中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资产管理服务平台、联合创新平台、贸易服务平台等,集聚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为企业提供展示、交易、支付等服务,加快构建链接全球尤其是链接泛欧泛亚的供应链服务网络,增强“成都服务”全球链接能力。
应特别注重国际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因为当今世界新技术持续涌现并不断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深度应用,只有加强开放创新,才能勇立全球创新潮头,创造新产品、催生新产业、形成城市持续发展新动力。
成都可主动搭建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发起核心技术国际联合攻关计划,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创新密集区域设立“跟踪型”研发中心;同时,依托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在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和国际技术转移中示范先行。
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应特别注重国际高端要素的持续集聚,因为成都作为西部地区最有基础和条件吸附全国乃至全球要素的超大城市,肩负着汇聚高端要素,引领和服务整个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在国际高端人才集聚上,建议主动探索推行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引才、项目合作引才等柔性引才模式,争取开展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技术移民试点,构建海外科技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在资本要素汇聚融通上,建议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引进银行、保险等境外金融机构,争取境外证券、期货等交易所设立服务基地,提升资本运筹能力。
基于成都内陆城市的特征,建议持续提升国际空港枢纽及“空中通道”与全球城市的链接能力,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加大国际航线政策扶持,着重增强对洲际以及南亚、中亚、西亚等重点区域航线的复航,拓展与全球主要客运枢纽航线高效衔接的洲际10小时、亚洲5小时航程圈。
中欧班列
着力增强国际陆港枢纽及国际班列通达欧洲、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能力,率先探索构建陆上国际贸易规则体系,创新异地货站、海外货站新模式,争取中海运、中国林业等大型央企国企参与国际班列运营,提高国际班列运营组织质效。
原文刊载于成都日报(2024年6月5日《成都日报》第06版:理论周刊),有删改。
文中图片来源:成都日报、“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微信公众号、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