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
智慧调度平台”研发单位真实情况的声明
碳达峰碳中和

首页 > 碳达峰碳中和

正向引导、创新赋能,成都谋局绿色低碳发展的思考

2022-03-11 浏览量:2916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近年来,成都积极服务国家、省“双碳”战略全局,聚力推进城市节能降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在全国具有显著优势,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大幅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已呈现绿色低碳的鲜明特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趋势显现。立足长远战略目标和城市发展阶段,成都市委出台《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指明了超大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

  为夯实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文结合成都实际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梳理总结实现“双碳”目标可进一步“做精、做细、做实”的八大关键领域,以期为成都构建调动全社会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低碳发展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一、建立绿色技术银行,放大金融和科技“融点”


  低碳技术是实现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而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牵引”,是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目前,成都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是成都支撑全省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的关键工作。

  围绕激发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动力,先发地区在推动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上海通过建立“绿色技术银行”,构建起低碳技术领域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科技+金融”成果转化机制,有效破解了低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瓶颈。


1646975910830083726.png

图1  上海“绿色技术银行”网站


  未来,成都可以探索建立“绿色技术银行”,激发研发创新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构建集聚国内外绿色技术供需方及服务相关方的信息平台,实现面向互联网的绿色技术需求信息、成果信息、转移转化信息等汇聚、展示和交流。

  二是围绕绿色技术标准体系和转化成效评估体系,整合国际国内专业化平台与服务机构,组建绿色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立体网络,提供技术成果交易服务。

  三是探索打造绿色技术金融平台,协调产业基金、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等,为绿色技术的转移转化提供资金服务。


  二、鼓励绿色普惠金融产品开发,拓展企业和个人“补点”


  绿色低碳项目的前期投入高、投资回收期长,因此,具有针对性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支持必不可少。

  近年来,先发地区鼓励绿色金融向全社会领域延伸覆盖,创新了诸多面向小微企业绿色低碳项目投融资需求和个人低碳消费需求的金融产品。例如,江苏苏宁银行投放“绿色采购贷”,为海尔产业链数万小微商家提供绿色普惠信贷服务;德意志银行推出挂钩“德银气候保护基金”和“德银DWS环境气候变化基金”的理财产品;荷兰合作银行发行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信用卡,并购买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减排量用以抵偿信用卡各项消费的碳排放。


1646975988414035119.jpg

图2  江苏苏宁银行“绿色采购贷”产品推广


  未来,成都可以进一步撬动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和个人倾斜:

  针对小微企业,探索建立绿色低碳发展基金和小微企业基金风险分担机制,支持小微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碳债券,优化小微企业信贷奖补政策,对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小微企业发放“绿色贷款”或给予一定奖励。

  针对个人,依托商业银行推出挂钩碳排放的理财产品,发行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信用卡,激发公众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积极性。


  三、强化非碳交易纳入企业低碳管理,消除行业和企业“盲点”


  纳入碳交易的高能耗、高温室气体排放企业是碳排放管理的重点,而未纳入碳交易的其他企业,因其数量众多,在推动城市碳减排方面也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推动非碳交易纳入企业生产过程精准降碳则成为先发地区的共性选择。例如,浙江省乐清市建立了“碳均论英雄”激励机制,通过发放“低碳码”和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碳效”监测全覆盖,针对每一家企业绘制“碳画像五色图”,并根据评定级别辅以阶梯式的政策补贴和优惠利率专项贷款。


图3.png

图3  浙江省乐清市“碳均论英雄”应用平台


  未来,成都可以探索实施“碳均论英雄”改革:

  一方面,构建企业“碳效”监测机制,分类、分行业、分区域为工业企业碳排放水平精准画像和赋分,并依托数据平台发放“一企一码”,实现工业企业碳排放数据动态监测和实时共享。

  另一方面,建立绿色园区的市级、省级、国家级梯度动态培育机制,实行绿色工厂评分制和晋升制相结合,建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载体支撑。

  在此基础上,将企业征信系统与“碳效”等级、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星级连接,对企业给予阶梯式的信贷支持和要素资源保障。


  四、加贴低碳产品“碳标签”,链接生产和消费“断点”


  以低碳产品生产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是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新发展格局下,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的现实目标,对成都激发内需市场低碳消费活力和打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更加需要搭建起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桥梁。

  国外先发地区在引导绿色消费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英国、日本深化形成了行业多领域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追踪、核算标准统一的产品“碳标签”制度,并通过减轻企业的生产和认证成本以及消费者购买贴标产品的溢价成本,实现市场消费结构绿色低碳升级。


图4.png

图4  部分国家碳标签


  未来,成都可以通过加贴“碳标签”促进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

  一是探索制定市级层面的“碳标签”认证、评价和管理办法,推动“碳标签”的本地化设计与国际认证深度融合。

  二是完善贴标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公共民生设施项目优先采购“碳标签”产品,并逐步将绿色采购制度扩展至国有企事业单位。

  三是建立贴标产品“分级计价、优质优价”的价格机制,根据“碳标签”评价等级对贴标产品施行一定的价格补贴,探索发布低碳产品清单和购买指南。


  五、完善新能源汽车用车支持,破除推广和使用“堵点”


  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据显示,交通领域已成为各国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的重点和难点。鉴于成都机动车保有量较大、燃油车存量偏大等现实情况,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将是成都交通领域碳减排的关键。

  近年来,围绕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先发地区多从补贴汽车购买转向强化用车支持,例如,深圳实施电动物流车运营补贴;上海通过建立企业、居民两级智能有序充电体系、分时共享等方式,合理解决居住社区建桩难题。


图5.png

图5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未来,成都可以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车用车优惠政策:

  一是制定环卫车、渣土车等领域推广应用奖励办法,根据非新能源专用车的剩余运营时限,按月或按年给予置换奖励。出台新能源物流车运营激励方案,推动新能源物流车资金支持从购置环节向运营环节转变。

  二是开展居住社区充电设施“统建统营”,统一提供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与维护等有偿服务,提高充电设施安全管理水平和绿电消费比例。推广智能有序充电,解决社区充电难题。

  三是动态调整路权,探索设立绿色物流示范区,鼓励使用轻型电动货车,试行交通高峰期间允许新能源汽车使用城市公交车道的管理措施。


  六、建立数字化碳普惠机制,做强数字赋能“撬点”


  精准记录公众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特定方法学赋予低碳行为资产属性,是调动社会参与“双碳”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基础。

  鉴于个人碳排放涉及领域宽、排放主体多、单位排放量低,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碳普惠平台建设,已成为先发城市准确获取个人分散、异质化低碳行为数据并转化为相应减排激励举措的有效途径。例如,深圳依托“低碳星球”平台试点开通和运营个人碳账户,并采用FiT腾讯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实现了公众公共出行碳减排量的高效采集、精准核算,为出台激励个人低碳行为相关政策打下基础。


1646976709574005323.png

图6  “低碳星球”微信小程序


  未来,成都可以探索“数字+碳普惠”,筑牢全民践行低碳行为的底座:

  一是将现有“碳惠天府”平台纳入“智慧蓉城”体系,整体设计、统筹建设,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低碳数字开源网络,打通碳减排量数据流转、供需信息对接、商业交易撮合的梗阻。

  二是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模式创新开展“碳普惠”底层数据采集、计量标准开发、减排量核证赋值等工作,搭建个人、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数字碳账本。

  三是依托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鼓励数字企业与碳资产运营企业联合打造碳普惠产业链。


  七、丰富“碳惠天府”激励模式,引燃公众和市场“爆点”


  激励模式是碳普惠制发挥作用的核心因素,而如何吸引市场主体持续提供丰富多样的商业激励更是碳普惠制可持续运行的关键。

  近年来,先发地区在引导公众广泛参与、促进碳普惠制可持续运转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例如,深圳建立了“碳普惠联盟”,通过联合腾讯公司、兴业银行、广电集团等企业,丰富碳积分获取场景以及在碳普惠平台上换取商业优惠、兑换公共服务的类型,有效提升了公众参与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性、获得感。


图7.jpg

图7  市民使用“碳惠天府”在低碳场景打卡获取“碳积分”


  未来,成都可以积极拓展“碳惠天府”激励方式:

  一方面,丰富商业奖励模式,鼓励更多商业机构加入“碳普惠商业联盟”,扩大联盟商业机构规模和涵盖行业类别,拓展商场、酒店、景区、餐饮类低碳消费场景覆盖区域,扩充“碳惠天府”平台绿色商品品类,力争实现公众“奖励”与商家“利润”双赢。

  另一方面,创新政策激励方式,将个人碳账户取得的“积分”与居民落户、住房保障、医疗优待、子女就学优惠、个人所得税减免等政策和金融授信额度挂钩,增强“碳惠天府”引流能力。


  八、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优化投入产出“平衡点”


  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对中和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

  鉴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多具有修复任务重、资金压力大的现实难题,如何平衡项目的资金支出和收益,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成为实现项目建设运营可持续的关键。例如,湖北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国土综合整治,通过生态引资带来的产业收入反哺项目建设;福建以碳汇收益吸引企业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

  未来,成都可以加快健全生态建设资金平衡机制,激发社会资本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积极性:

  一是采取“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方式,赋予开展项目企业一定份额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或优先的特许经营权,以发展旅游、康养等适宜产业的收益反哺项目建设和管护。

  二是依托全国碳交易市场,对企业投资形成的具有碳汇能力的生态系统,申请核证碳汇增量并进行交易,以交易收入反哺项目建设运营。

  三是支持企业在参与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无偿使用或依托政府交易因生态修复产生的公共资源,以资源综合利用获得的收益或减少的成本平衡项目支出。


文中图片来源:成都日报、“乐清经信”微信公众号、“江苏苏宁银行”微信公众号、“绿色技术银行”官方网站、“低碳星球”微信小程序、图虫。


1646977150144028528.png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