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
智慧调度平台”研发单位真实情况的声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首页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从企业关联看城市关联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联系特征分析

2021-08-19 浏览量:4655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谋划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十四五期间,四川川省、重庆市将通过推动成渝相向发展、齐心唱好“双城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更好地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识别和分析城市之间的关联网络,以期发现在协同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企业作为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主体,跨区域布局形成的企业关联网络是研究城市关联网络的重要途径。

  本文基于企业之间的资本关联数据,构建城市之间的联系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重点探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之间的外向、内向关联情况和网络结构,以及分产业、分区(市)县的关联分析,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参考。


数据说明:

1.资本关联数据以2020年成渝城市群注册企业数据库为基础,共涉及250余万条企业数据。

2.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通过网络密度、中心势、凝聚子群等途径分析网络的结构及属性特征,是当前研究城市网络的主要方法之一。

3.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研究的空间范围,考虑统计口径及数据来源问题,以《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划定的成渝城市群的范围为准,范围涵盖重庆全域和四川省的15个市。其中重庆分为重庆主城区(重庆主城都市区,即原主城9区+渝西地区12区)和其他17个区县。


1629341896316014054.png


  本文依据城市网络联系模型,按照全行业进行统计,计算得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地的合计内向、合计外向及合计总联系值(表1)。

1629341914310090856.png

表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地区的合计联系值及合计联系度

注:城市网络联系模型是指利用企业之间的投资关系构建城市之间的联系网络。(1)企业联系网络:从资本视角来看,一个企业对外的联系主要包括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开设分支机构三种。企业对外直接参与投资的企业定义为该企业的子级公司,企业通过子级公司间接参与投资的企业定义为该企业的孙级公司。企业对外开设的分支机构定义为该企业的分公司。企业与子级公司的联系强度明显大于与孙级公司的联系强度,分公司不具备法人资格,因此认为在对外联系上最弱。按照子级、孙级、分公司三个层次,并赋予不同的权重(子级3、孙级2、分公司1)可构建企业之间的关联网络。(2)城市联系网络:不同城市企业之间形成的关联网络,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情况。城市的外向联系定义为企业所在城市与企业分支机构(子级、孙级、分公司)所在城市的联系;城市的内向联系定义为企业分支机构(子级、孙级、分公司)所在城市与该企业所在城市的联系。外向联系值用于表达城市的外向辐射能力,内向联系值用于表达城市的集聚能力。城市的总联系值定义为外向联系值和内向联系值之和。城市的合计外向联系值定义为该城市到其他城市的外向联系值之和,城市的合计内向联系值定义为其他城市到该城市的内向联系值之和。


(一)从合计联系看城市之间的联系


1629342189172036138.png

图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计外向联系和合计内向联系矩阵

(数据来源:基于2020年12月企查查数据)


  本文依据合计外向联系值、合计内向联系值、合计总联系值绘制形成联系矩阵(图1)。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

  1. 成都在合计外向联系、合计内向联系和合计总联系指标上,都高于重庆主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处于核心地位。

  2. 重庆主城与成都市相比差异明显,但又明显强于其他城市,处于次中心地位。

  3. 其他城市相较于成渝两地,其外向、内向和总联系都存在极大的差距。

  4. 传统认识上的城市联系情况,成都和重庆主城应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心,结果上看重庆主城的核心地位尚未形成。


(二)从外向联系看城市对外的辐射能力


  外向联系数据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主城,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这两个区域的外向联系情况。分别根据成都、重庆主城外向联系数据绘制外向联系情况图(图2、图3)。 


1629342528209030291.png

图2  成都市外向联系情况


1629342559232085988.png

图3  重庆市外向联系情况


  1. 从图2中可以看出,成都外向联系整体比较均衡,联系最大的重庆主城占比约为15%,联系最小的地级市资阳占比约为3%,除重庆主城外与重庆其他区县联系极少。

  2. 从图3中可以看出,重庆主城外向联系主要以成都为主,占比达到了28%,其次为万州区、黔江区、武陵区、垫江区、忠县等重庆的区县,其他地级市中联系最大的达州占比仅为3%。

  3. 外向联系反映城市的对外辐射能力,因此可以看出成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他城市的辐射能力明显好于重庆主城。同时可发现对外的辐射与地理空间位置息息相关,经济圈尚处于成长阶段。


(三)从内向联系看城市的集聚能力


  内向联系数据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主城,因此本文主要对比成都、重庆主城的内向联系情况(图4)以及其他城市的内向联系对比情况(表2)。

1629343392193066248.png

图4  成都、重庆内向联系情况(Top10)对比


1629343414617047490.png

表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他地区内向联系(Top5)情况


  1. 从成都、重庆主城来看,成都的内向联系以重庆主城为最大,其他主要来自四川省内城市且较为均衡。重庆主城的内向联系主要来自成都,其他城市的内向联系极少。重庆主城从成都得到的联系要大于成都从重庆主城得到的联系。

  2. 从其他城市来看,四川省内城市中的内向联系除了成都和重庆主城外主要来自德阳和绵阳,重庆其他区县内向联系除了成都和重庆主城外主要来自万州区和黔江区。

  3. 内向联系值用于表达城市的集聚能力,因此可以看出成都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集聚能力要好于重庆主城。


(四)从网络结构看联系的紧密情况


1629356709452035062.png

图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网络空间结构


  本文利用ArcGIS绘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联系网络的可视化结构(图5),可发现以下特征:

  1. 成都、重庆主城两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占绝对领先优势。

  2. 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具有极强的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与德阳、绵阳、达州、乐山、宜宾、泸州的网络联系稍逊于与重庆主城的网络联系。

  3. 重庆主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双核心地位不明显,除了与成都有较强联系外,与重庆其他区县联系次强,与达州、广安稍弱,与南充、泸州、宜宾、绵阳联系较弱,与自贡、内江、资阳、遂宁联系极弱。


(五)从凝聚子群看局部联系情况



1629356819549065582.png

图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凝聚子群分析

注:凝聚子群是网络中的一个子集合,在此集合中的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的、直接的、紧密的或积极的关系。凝聚子群分析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能够简化复杂的整体社会网络结构,发现蕴含在网络中的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凝聚子群分析用于发现城市间联系相对紧密的“小团体”。本文运用Ucinet软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联系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图6),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

  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联系网络主要包括以下凝聚子群:(1)成都独立作为凝聚子群;(2)由德阳、绵阳、重庆、内江组成的子群与由眉山、广安、资阳、南充、达州、泸州、遂宁、雅安、宜宾、自贡乐山组成的子群相互作用形成的凝聚子群;(3)以巫山为中心,万州、开州、梁平、巫溪、武隆、云阳、垫江、忠县、丰都、奉节、城口、秀山、石柱构成的凝聚子群;(4)以彭水为中心,黔江、酉阳构成的凝聚子群。

  2. 从凝聚子群的分布情况来看:(1)重庆主城的核心作用尚未凸显;(2)重庆区县内部形成的凝聚子群中已有次级中心,但川内城市形成的凝聚子群内部结构相对不合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市间要素流动的有效性。


1629356922169075425.png


  依据城市网络联系模型,本文从成都市4个主导产业的视角,分析这些产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联系情况。


(一)主要产业的网络结构对比



1629356976437096069.png

表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分产业的联系值(Top5)


图片7.jpg

图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分产业的联系网络


  本文依据分产业的合计联系值数据(表3,括号内数据为合计联系值)绘制网络结构(图7),通过分产业的联系数据和网络结构可以看出:

  1. 成都与重庆主城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联系最强,远远大于其他产业领域的联系。

  2. 成都与德阳、绵阳在4个产业领域都有较强的联系,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产业领域,成都与德阳的联系超过了成都与重庆主城。

  3. 根据电子信息产业联系值的分级情况(按照联系值从小到大划分为5级),最高的两级分别只有1条连接,说明头部几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占整体联系比例较大,其他城市之间联系相对较弱。

  4. 从装备制造和新型材料产业联系值的分级情况看,成都与川内其他城市的联系较强,基本都处于最高的两级。

  5. 从医药健康产业联系值的分级情况看,成都与重庆主城的双核地位基本形成,成都对川内城市、重庆主城对重庆区县的联系都处于比较高的层级。


(二)主要产业的网络特征对比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网络密度用于衡量网络联接地紧密程度,中心势用于衡量网络的整体集中趋势。本文按4个主导产业计算得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网络特征参数(表4)。


1629358655981087254.png

表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分产业网络特征表

注:网络密度是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边数与可容纳的边数上限的比值,用来描述密集程度。中心势用于表达一个网络的节点以及网络中心点的中心度情况,即描述整个网络的紧密程度。在有向网络中心,又可根据方向不同细分为入度中心势和出度中心势。


  1. 从网络密度看,医药健康产业具有最高的网络密度,意味着在医药健康产业存在的城市间有效连接最多,表明医药健康产业联系更为紧密。新型材料产业网络密度最低,表明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新型材料产业联系较弱,产业协同发展有待加强。

  2. 从中心势指标看,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最高的中心势,表明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心化趋势最强,同时具有最高的点入度中心势也表明产业集聚效果最为明显,成都和重庆主城的双核心地位突出。医药健康产业具有最高的点出度中心势,表明该产业扩散能力更强。


(三)通过核心边缘分析看城市的重要性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采用“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对网络的位置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将网络节点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域(半边缘和边缘),处于核心区域的节点在网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629359605231006293.png

表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分产业城市核心度划分

注:核心边缘理论将网络划分为核心层和边缘层,分别表示网络中紧密结合的核心部分以及稀疏部分。


  本文利用Ucinet软件计算得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分产业的核心-边缘结构(表5),根据分析计算结果可以发现:

  1. 4个产业在各城市的核心度分布高度不均匀,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2. 4个产业的核心城市主要是成都和重庆主城,只有在装备制造产业,德阳进入了核心城市。

  3. 重庆各区县均为边缘城市。


1629359686283048670.png


  本文采用凝聚子群分析方法,探讨成都市各区(市)县之间的联系情况,可分析哪些区(市)县联系相对更紧密。本文利用Ucinet软件中的Concor法对成都市区(市)县联系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图8)。


1629359701288068093.jpg

图8  成都市区(市)县联系网络凝聚子群

(行政区划来源:成都市民政局)


  成都市区(市)县在二级层面可分为四大凝聚子群,在三级层面可分为8个凝聚子群。由成华区、金牛区、锦江区构成的子群和武侯区、青羊区组成的子群一起构成第一大凝聚子群。由高新区、天府新区构成的子群与双流区一起构成第二大凝聚子群。由崇州市、温江区、都江堰市、简阳市构成的子群与邛崃市、蒲江县、大邑县构成的子群一起构成第三大凝聚子群。由金堂县、新津县、龙泉驿区构成的子群和郫都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彭州市构成的子群一起构成第四大凝聚子群。

  第一大凝聚子群与成都市五城区吻合,表明五城区发展成熟,内部联系紧密。第二大凝聚子群与天府副中心的城市规划基本吻合,也是目前成都最具活力的区域。其他两大凝聚子群的形成主要是依据地理位置关系,与城市定位不具有吻合性。


1629360025064002547.png


  本文以2020年成渝城市群注册企业数据库为基础,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联系模型,通过研究其联系值及网络结构特征,总结得出以下特征与发现:

  1. 成都的城市联系情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处于领先地位;重庆主城的核心地位尚未形成,与成都相比差异明显,但又明显强于其他城市,处于次中心地位;其他城市相较成都和重庆主城,辐射能力和集聚能力都存在极大差距。

  2. 成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他城市的辐射能力明显好于重庆主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他城市向成都的集聚也相对均衡。

  3. 重庆主城与成都联系紧密,与重庆区县联系较为紧密,与四川其他城市的联系相对较弱。

  4. 分产业看,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心化趋势最强,产业集聚效果最为明显,成都和重庆主城的双核心地位突出。医药健康产业具有最高的点出度中心势,表明该产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扩散能力更强。在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新型材料产业,成都和重庆主城处于核心地位,在装备制造产业,成都和德阳属于核心城市。

  5. 四川省内城市形成的凝聚子群内部结构相对不合理,次级中心缺乏。


文中数据来源:本文所用数据由作者基于成渝城市群注册企业数据计算得出,注册企业数据来源于企查查(截至2020年12月31日)。


1629360378308061949.png

1629360388538019566.png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