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先发城市经验,促进成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随着光伏产业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一系列产业促进政策驱动,我国光伏产业已成为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并取得优势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也明确提出了成都要壮大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这都赋予了光伏产业新的使命。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国内及成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和先发城市经验,提出成都推动光伏产业集群发展,构建成都产业发展新的增长引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促进光伏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国内光伏产业发展情况
光伏产品制造端规模扩大。近年来,受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变革影响,光伏产品海内外市场需求激增,我国太阳能电池片制造端规模迅速扩大,2022年,国内太阳能电池片产量达到318GW,同比增长60.7%。今年以来,随着硅料产能释放,从光伏产业链上游的硅料、硅片到产业链中游的电池片、组件,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据PV infolink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7月,多晶硅、182mm单晶硅片、182mm单晶电池片价格分别为67元/KG、2.8元/片、0.73元/W,同比下跌77.2%、63.1%、43.4%,硅料硅片价格的下跌带来光伏产业链中下游成本的降低,刺激终端光伏装机需求快速增加。
光伏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升级。2022年,国内光伏产业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产业智能制造和现代化水平,光伏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从硅原料、硅锭/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光伏辅材辅料到太阳能电池集成应用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在各主要环节形成了一批世界级的企业。据PV infolink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太阳能电池片生产能力占全球80%以上,全球太阳能电池片出货量排名前五的企业全部来自中国,分别为通威(成都)、爱旭(上海)、润阳(江苏盐城)、中宇(江苏徐州)、潞安(山西长治)。
光伏发电产品市场持续扩大。随着光伏发电大型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光伏发电装机量持续增长,催生了对太阳能电池片的需求。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28.94GW,新增装机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截至2023年9月,国内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520GW,同比增长45.3%,累计装机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
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国内生产的主流P型双面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2%,N型先进产品不断扩大应用,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产业化进程;光伏智能化示范应用也取得显著成效,光伏产业智能制造、智能运维、智能调度等水平不断提高,“光储融合”“光伏+多领域”应用增多,有效促进了光伏产业发展。
(二)成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光伏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据市经信局数据,2021、2022年成都光伏产业规模分别达到约150亿元、200亿元,规模逐年增长。成都光伏产业以电池片和组件为重点,拥有晶硅和碲化镉薄膜两条技术路线,形成了以双流航空经济区、金堂淮州新城为核心承载地的产业布局,集聚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威太阳能)、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中建材)、通合新能源(金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合新能源)等20余家重点企业。
2022年,通威太阳能电池片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并在金堂、双流等地布局太阳能组件生产基地,同年组件出货量进入全球前十位。成都中建材的“成都造”碲化镉薄膜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15.8%,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以通威太阳能、成都中建材等为代表的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通威太阳能工厂
链主企业引领产业链发展。成都坚持光伏产业生态和产业链条建圈强链,链主企业的带动引领和骨干企业的强链补链,初步形成了硅片、光伏电池片、逆变器、特种气体、储能电池、光伏电站系统工程等生产和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在链主企业带动引领下,吸引了众多新主体在蓉投资。
通威太阳能与通合新能源错位发展、补位合作;成都炭素有限责任公司主导产品光伏直拉单晶用等静压石墨补齐光伏产业链中关键短板;福建奋安集团光伏支架生产基地项目、侨源气体公司特种气体生产基地项目、河北海生实业集团光伏组件盖板玻璃项目等相继落户成都,有力补齐了成都光伏产业链条。
通合新能源(金堂)有限公司
应用场景示范效应显现。成都在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光伏应用场景,不断推进分布式试点、一体化示范项目、“光伏+”等光伏产业绿色低碳应用场景。挖掘本土分布式光伏开发潜力,推进建设金堂县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项目;建成投运青白江单体装机容量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在双流、彭州、简阳、崇州等地的工业厂房、楼宇建筑、机场开展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打造川开电气智能光伏微电网系统等项目,进一步拓展了光伏发电应用场景。
2021年,成都市金堂县被国家能源局列为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加持。成都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从鼓励光伏产业发展、试点示范资金支持、光伏发电应用等方面出台新一轮政策引导,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2年,全国光伏产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加上辅助材料和装备,产值超过2.2万亿元。其中,产值超过千亿元城市有5个,分别是常州、盐城、无锡、合肥、包头;产值接近千亿城市有4个,分别是苏州、义乌、嘉兴、滁州。
(一)常州:健强产业链,全方面发力促进产业升级
常州光伏产业链集聚了90余家规上企业,涵盖了除硅料外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2023年初,常州市出台《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和《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产业发展、推广应用、技术创新、生态营造四个方面,出台了10条政策。
加速提质强链,大力招引培育光伏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天合光伏产业园、直溪光采小镇等产业集聚区。加速“智改数转”,推进光伏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累计创建了4个市级智能工厂、2个省级智能工厂,17个市级智能车间、9个省级智能车间。加速技术革新,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研发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光伏产业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个、各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37家规上企业设有“三中心”。
江苏省常州市直溪光采小镇
(二)合肥:加大政策激励,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合肥市光伏产业链涵盖光伏产业的全部环节,上游硅类企业数量较多,中游光伏电池行业发展相对成熟,下游需求较为旺盛,销售企业数量多达70余家。2022年6月,合肥出台《合肥市进一步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推出8条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措施。
在支持项目建设方面,对符合相关认定标准的光伏产业项目,采用“一事一议”政策支持项目快速投建。在鼓励技术创新方面,鼓励在工业园区、特色居民区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对装机容量达到要求的项目,给不同标准的一次性补贴。在推进转型升级方面,对开展技术改造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补贴。在激励扩容提智方面,对营业收入首次突破规定的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分档给予奖励。
(三)包头:找准定位,全速打造“世界绿色硅都”
包头找准自身定位,依托优质资源和丰富的绿电,紧抓“双碳”和“硅能源”战略机遇,以当年签约建设、当年投产达效的速度大力发展绿色硅光伏产业,实现硅产业起势成势。2022年,包头光伏产业产值实现3倍增长,多晶硅、单晶硅等材料的产能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成为全国首批光伏产业产值超千亿元城市。
2023年9月12日,以“晶硅光伏助力能源转型 绿色赋能引领产业发展”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硅业大会在包头开幕
(四)苏州:促进企业联合,行业协同创新持续推进
苏州光伏产业共有规上企业127家,形成了从上游硅料技术研发到中游组件生产制造再到下游电站开发的完备产业链。苏州市政府协调苏州9家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苏州市先进光伏技术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力攻关研究,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产业化应用全链条的一体化创新格局,有效提升了光伏产业专业化协作能力,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全球能源转型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国内光伏产业制造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智能光伏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光伏产业将持续稳定发展。为推动成都光伏产业集群发展,构建成都产业发展新的增长引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参考借鉴先发城市经验,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一)支持头部企业发挥引领作用
可借鉴包头等地经验,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对光伏产业链的引领带动作用,加速提质强链。明确产业定位,形成以通威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等为代表的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鼓励头部企业抓住硅原材料成本下降的趋势,在稳定扩大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的同时,向产业链后端组件生产等延伸,提升企业竞争力;围绕头部企业太阳能电池生产,吸引光伏玻璃、浆料、背板、封装胶膜等辅材生产企业落户成都,提升本地配套率。
可借鉴常州等地经验,发挥头部企业优势,培育招引光伏应用、智能光伏终端、光伏储能设备、太阳能电池回收利用等产业链环节企业落户成都,增强成都市光伏产业发展后劲。
(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可借鉴苏州等地经验,以“成乐眉晶硅光伏产业经济走廊”为支撑,增强上中下游企业适配协调发展。引导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加强合作,支持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签订长单、技术合作、互相参股等方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乐山永祥股份硅料、通威太阳能电池片、通合新能源组件协作发展模式,促进太阳能电池供应链稳定发展。
充分抓住“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契机,支持成都市光伏企业与攀枝花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等光伏基地建设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成都造”电池的推广应用,共同构建“研制在成都、应用在市州、绿电返成都”的合作模式,推动“三州一市”与成都光伏产业和资源优势的互补互促。
(三)推动光伏产业持续创新发展
可借鉴苏州等地经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加强新型高效电池研发,突破高效晶体硅电池新工艺低成本产业化技术,进一步稳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协调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力攻关研究,增强在智能光伏发电技术、光伏储能技术、智能光伏系统等领域的创新。
鼓励企业坚持走智慧化生产道路,加强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生产线智能化水平。鼓励电池、组件等生产制造企业以轻量化、易拆解、易运输、易回收为目标,在产品设计生产阶段进行绿色设计。
(四)拓展智能光伏应用场景
可借鉴合肥等地经验,推进光伏应用,加大政策激励,出台鼓励光伏发电、储电应用的政策措施,鼓励光伏企业与农业农村、交通、能源、建筑等领域企业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智能光伏应用模式。
持续推广“水产+光伏”双链路发展成熟模式,助于传统鱼塘智能化、规模化发展,助力水产养殖提质增效;试点开展智能光储应用,促进城市照明使用可再生能源,通过"光伏+储能"的新供电模式与数字化智能平台手段,促进城市照明节能减排,优化能源使用实时在线监测,提升综合能源管理能力;探索开展“光伏+交通”融合应用,加快推进“光储充放”一体化停车场、占道停车智慧多功能杆、光伏充电桩等应用普及,形成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应用。
通威太阳能“渔光一体”项目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金堂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成都日报、常州日报、包头日报、图虫
文中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官方网站、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伏产业分析机构PV Info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