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
智慧调度平台”研发单位真实情况的声明
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聚焦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成都向先发城市学什么?

2023-07-03 浏览量:2737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未来产业具有依托新科技、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拓展新空间的“四新”特征,是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培育发展未来产业。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提出“要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我国正加紧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先导示范区。为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上海、浙江、深圳、杭州、南京等地相继出台相关实施意见、行动方案等文件,指导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当前,成都正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力做强科技创新策源引擎,以高水平科技供给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本文通过深入观察国内先发城市布局未来产业的总体情况,提出了成都向先发城市学习借鉴如何明确发展定位、筛选重点领域、部署主要抓手等方面的思考。


2-标题(1).png


近年来,国内省市积极部署未来产业,谋划面向未来的产业发展新位势。截至2023年5月,上海、浙江、山西、河南4个省(直辖市),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沈阳5个副省级城市和郑州等12个地级市已发布未来产业相关政策文件。综合考虑之下,本文主要选取了上海、深圳、杭州¹、南京、宁波5个城市作为观察对象,重点观察其在未来产业发展定位确定、重点领域选择、主要抓手部署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发展定位


从发展定位来看,先发城市均将未来产业作为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谋划的远期部署,但各城市对“未来”的定位有所不同。深圳将未来产业定位为“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城市层面提出了“20+8”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谋划,其中“20”是战略性新兴产业,“8”是未来产业。上海将未来产业定位为城市产业的“后天”,在城市层面提出 “3+6+4+5”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谋划,将“3+6”优势产业定位为上海产业的“今天”,将竞相发展的4个“新赛道”定位为上海产业的“明天”,而将技术尚未成熟、需要10-15年才能实现大规模应用与发展的5大未来产业定位为上海产业的“后天”。


(二)重点领域


在未来产业领域选择的考量上,先进城市主要呈现“接续战新、原创驱动、抢占热点、长短结合、大小衔接”五大特点。

一是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抢抓未来方向。深圳侧重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长新方向,前瞻布局合成生物、脑科学等未来产业,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前沿化、未来化发展。南京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优势产业,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储能与氢能等新赛道。

二是依靠科创资源锁定未来技术前沿方向。上海依托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大科学装置以及李政道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推动颠覆性、前沿性、引领性技术研究。浙江(杭州)聚焦智能仿生与超材料6个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不确定性未来技术预判。


5-图(1).png

上海光源


三是瞄准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热门赛道。对表国家战略部署、对标国际前沿技术趋势、对比大国科技的战略博弈焦点,围绕智能、低碳、健康三个抢滩必争之地,先发城市结合自身优势谋划具体领域。如浙江(杭州)在智能领域中突出发展未来网络、元宇宙、仿生机器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在低碳领域突出发展氢能与储能、可控核聚变及核技术应用、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在健康领域突出发展合成生物、未来医疗。上海在智能领域突出发展智能计算、通用AI、扩展现实(XR)、量子科技、6G技术;在低碳领域突出发展先进核能、新型储能;在健康领域突出发展脑机接口、生物安全、合成生物、基因和细胞治疗。

四是突出长期培育和短期突破相结合。深圳将5至10年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产业作为生力军,将10至15年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产业作为后备军。浙江(杭州)优先发展未来网络等9个创新基础良好、成长较快的未来产业,培育发展量子信息等6个力量尚在集聚、远期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

五是大方向的确定性与小领域的不确定相衔接。上海明确了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5大未来方向,培育脑机接口、通用AI、深海探采、高端膜材料等16个细分领域。5个大方向基于有迹可循的未来技术演进基本逻辑,16个细分领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主要通过赛马机制和揭榜挂帅培育能够脱颖而出的细分领域,形成引领该未来方向的主引擎。


(三)主要抓手


未来产业讲的是产业,拼的是创新。因此,培育创新生态成为先发城市发展未来产业的普遍抓手。如深圳持续优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上海提出“未来技术、未来布局、未来伙伴、未来场景、未来人才、未来生态”六大举措。整体来看,先发城市发展未来产业的主要抓手注重解决推得动、转得出、接得住、组得起、用得上五大方面问题。

一是注重联动城市层面产业推进机制解决部署“推得动”。深圳依托科创委,建立一套科技创新体系、一张重点企业表、一份重点项目清单、一张创新资源分布表、一套政策金融工具包、一份战略咨询支撑机构清单“六个一”工作体系。南京在市产业链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未来产业工作专班,分未来产业领域构建“指导意见+发展规划+指标体系+专项行动计划+年度工作要点”的全链条工作推进方式。

二是注重高能级平台策源转化解决技术“转得出”。上海建设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成果转化中心分中心、未来产业创新中心,加强原创前沿技术的跟踪研究和攻关突破。浙江(杭州)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面向未来产业谋划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学院),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孵化。

三是注重打通成果转化关键节点解决成果“接得住”。深圳依托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南方创投网投资联盟等机构,完善科技成果常态化路演机制,实现评估、咨询、融资等全链条对接,为未来产业高科技成果项目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专业咨询与融资服务。宁波推动“市场需求-高新产业-转移转化-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反向资源配置的逆向创新。


7-图(1).png

南方创投网


四是注重创新资源配置新模式新机制解决团队“组得起”。上海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探索者计划”,以“公开海选”“揭榜挂帅”等形式举办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启动面向全球的“未来产业之星大赛”,发掘硬核项目和顶尖人才,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整合的项目挖掘与甄别机制。

五是注重培育未来应用场景引爆需求解决产品“用得上”。上海谋划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产业加速园、未来产业试验场,其中张江、临港、大零号湾已授牌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先后发布早期验证、综合试验、综合推广场景。浙江(杭州)建设新技术新产品中试基地和应用测试空间,提供集成创新和产业应用试验条件。


8-图.jpg

张江人工智能岛


9-标题(1).png


从先发城市对未来产业部署的观察中发现,无论是谋划未来产业战略定位,还是选择未来产业发展领域、发展路径,都充分结合未来产业的新特征及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特色基础。

从未来产业的特征看,未来技术演进的基本逻辑是有迹可循的,这决定了未来产业大方向的确定性,而科学技术的偶然性,决定了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的不确定性,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的突破性、颠覆性创新要求,又决定了发展未来产业相比领域选择更为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环境与生态,这些特征为未来产业发展领域和路径选择提供了通用的参考。

从城市自身特色看,上海拥有的科学技术源头创新基础设施相对较多,且工业发展长期属于“领跑者”,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先进制造业占比已经较大,发展未来产业更多的是看重颠覆性技术对现代化产业体系高级化演进的支撑;深圳以制造业起家,且企业创新实力强,为持续保持先进制造业竞争优势,发展未来产业同时看重两个方面,即对现代化产业体系价值链攀升的现实和未来支撑。

相较于上海和深圳,成都尚处于做大做强制造业的关键阶段,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因此,成都布局未来产业,在谋划长远未来的同时,发展具备价值链提升性、短期爆发性的产业同样具有 “现实紧迫性”。即成都可同时学习借鉴上海与深圳模式,长短结合,充分考虑产业的短期爆发性和未来成势性,基于基础优势产业与科技成果转化延伸发展未来产业。短期依托已有一定基础的高成长产业新赛道,将未来产业作为制造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中长期依托技术优势衍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将未来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升级的支撑,实现未来产业同时赋能城市现有目标和远景蓝图。具体在发展领域选择上成都可以重点考量三个方面:

一是瞄准前沿趋势抢占先机。敏锐捕捉权威技术趋势预测机构发布的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广泛渗透发展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的科技产业变革趋势,统筹考虑先发城市争相抢滩的领域前瞻布局。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重点突破。结合成都已集聚的大学院所、科研机构、科创平台、科创企业等基础优势,谋划未来产业重点突围的细分领域。如成都可以依托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大科学装置、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万亿级DNA编码化合物中心等科创优势,加快发展基因及(干)细胞治疗领域。


10-图(1).png

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


三是衔接城市战略目标次第开花。对表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制造强市战略目标,一方面,结合“看得见”的战新产业大方向,延伸“摸不着”的未来产业细分领域,为“偶然兴起”的产业留白未来空间;另一方面,参照成都产业技术成熟度曲线,统筹考虑产业领域近期有效衔接制造强市战略、长期接续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升级。如在未来能源领域可以近期重点发展绿色氢能,中远期加快发展新型储能和先进核能。

同时,立足为未来产业种子茁壮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自由宽松的空间,成都在未来产业的培育抓手上需要注重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创新策源转化。聚焦未来产业创新技术“有源泉”,成都可注重激发大科学装置、军工大院大所等具有绝对优势的重大创新资源活力,不断提升其源头创新的衍生转化能力。

二是注重全链条创新生态营造。聚焦未来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本地“走得通”,成都需加快补齐概念验证、中试服务、科技金融支撑等关键环节短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

三是注重新的组织机制创新。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推得畅”,成都可基于产业建圈强链来创新工作总体推进机制,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公开海选等新型人才、团队招引机制,并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的创新转化新机制作用,促进机构、资本、人才的有效组织和协同保障。

四是注重应用场景的示范引领。聚焦未来产业“长得快”,成都可以结合公园城市示范区场景打造,在城市的建设与更新改造中进行整体考虑、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为新服务新产品提供使用和迭代空间,通过市场检验促进技术成熟,壮大产业规模。


11-作者简介1(1).png


12-作者简介2(1).png

文中图片来源:“浦东发布”微信公众号、“成都高新”微信公众号、图虫

文中注释说明:

1. 由于杭州未来产业相关部署《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杭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8年已出台,在分析杭州未来产业谋划时,结合了浙江2023年出台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最新部署。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